⊙记者 周鹏峰 ○编辑 衡道庆
近日,素有“中国民营经济风向标”之称的浙江中小企业,连续出现多起倒闭案例,江南皮革、波特曼、三旗集团三家较大企业接连宣布破产或倒闭,更是引起较大反响。波特曼等企业为何倒闭?面对“钱荒”等压力,企业该如何走出困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多方调查和采访。
过度扩张酿苦果
2009年,温州知名鞋企霸力集团的倒闭与公司董事长王跃进的出逃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彼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执行效果被市场认为实属“过度宽松”。但在流动性充沛的2009年,霸力集团仍然“钱紧”。
由于鞋业利润率持续受到压缩,图谋转型的霸力集团收购了一些矿山,资金来源于霸力旗下实业公司,还有从各家银行获得的累计1亿元贷款,另有数额不小的民间借贷,但最终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落下资不抵债的结局。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昨日对记者回顾这一破产案例时说,企业的盲目、过快扩张是造成其资金断裂乃至倒闭的主要原因。
货币政策宽松时尚且如此,政策一旦紧缩这类问题更为突出。
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波特曼咖啡、乐清三旗集团近日的接连倒闭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并被部分人士解读为融资难导致的一大结果。
针对部分媒体关于“钱荒”导致温州中小企业扎堆倒闭的报道,温州市银监局主监管员周青冥对外澄清说,“这三家企业倒闭是个案,主要是其自身原因造成的。”
据其介绍,经营多家公司的波特曼咖啡企业决策失误、战线拉开过长导致资金链断裂;主营电线电缆的三旗集团公司则由于盲目跨行业经营、恶意拉多家企业担保、向银行骗贷等原因造成企业主出逃。
上述两家公司皆由经营策略不善导致资金供给出现问题,江南皮革的倒闭则是因其法人代表黄鹤欠下巨额赌债并在今年4月外逃。
“有的企业立足点在做精主业,有的企业则谋求多元化发展,分散风险,两者都有成功的案例,也都有失败的案例,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多元化很有必要,但不能把面铺得太大。”某地中小企业局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周德文也说,“多元化经营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问题是企业的扩张不能超过其自身能力范畴。”
周德文介绍说,目前温州70%的企业仍在正常生产经营,虽然存在资金困难,但不至于遭遇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这些企业要么坚守主业,或者能在政策紧缩期间收缩战线,或进一步挖潜削减成本。
企业应做到未雨绸缪
温州市信用担保行业协会会长郭炳钞告诉记者,2009年时,温州企业很容易就能从银行获得大量价格低廉的信贷资金,与此同时,外地政府到温州招商引资的也多,很多温州企业当时投资了房地产、矿产等利润较为丰厚的行业。但201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货币政策收紧,国家对房地产等行业实施调控,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企业应对不当,难免遭遇困境。
类似的案例有很多。江苏某地一家原来做钻头的厂商,借2008年末至2009年货币政策环境比较宽松之机,扩大产能并转做钢板生产,从各银行累计贷款规模达几十亿元。目前该企业正饱尝扩张过快带来的苦果。当地一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该企业的利润还不够支付银行的利息,发展陷入困境。
广东某食品企业2009年同样没有经受住廉价信贷的诱惑。该企业2009年贷款并扩大了产能,但最近由于原材料上升幅度过大,公司的产品价格却变化不大,利润空间大大压缩,建设起来的产能无法消化,还贷成了巨大的压力。
广东省社科院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说:“我们经过调研发现,在前几年资金宽松的环境下,不少企业出现不理智的投资冲动,在‘大干快上’的念头下上了一些项目,造成很多后遗症。”黎友焕说,很多当年盲目扩张的企业,目前正面临产能无法消化、资金链紧张的困扰。
某汽车配饰公司负责人表示,作为企业负责人来说,在宏观政策环境宽松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政策收紧的情况,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企业才不至于在发展环境变化的时候感到措手不及。
对于企业目前的局面,该负责人说,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要靠产业转型升级,把握发展机遇,而不是盲目扩张。在汽车销售遭遇瓶颈的情况下,该企业转而做高铁、飞机配饰,目前公司在银行有一些贷款,但对资金的需求并没有那么迫切。
不过,该人士也表达了对银行“垒大户”的不满,尤其在政策紧缩期间,中小企业遭遇的融资瓶颈更多。
黎友焕也认为,部分中小企业遭遇的“钱荒”,主要是由于银行不愿意放贷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面临成本上升的生存压力的时刻,想通过贷款来进行转型和升级,却得不到银行的支持,而陷入生存困境。
为此,专家呼吁,在合理收缩信贷规模的同时,应当落实好“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特别是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