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路演回放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价值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拟售艺术品被拍卖 郑州文交所受质疑
  • 回归架上艺术
  • 成都文交所修改艺术品资产包发售规则
    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
  •  
    2011年6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T5版:艺术资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T5版:艺术资产·投资
    拟售艺术品被拍卖 郑州文交所受质疑
    回归架上艺术
    成都文交所修改艺术品资产包发售规则
    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回归架上艺术
    2011-06-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心一
      作者系知名策展人
      北京德美艺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监

      国际艺坛及投资的风向标:威尼斯双年展 之二

      回归架上艺术

      ⊙杨心一

      

      上次说到,鉴于其学术上的权威地位以及投资的标杆作用,威尼斯双年展国际艺术展始终令各国艺术家趋之若鹜。参展的艺术家们也是画廊老板和艺术品投资者追踪的有效名单。在中国艺术家的案例,也反映了这样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家始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参与威尼斯双年展。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舞台上首次出现了大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身影:王广义、张培力、耿建翌、徐冰、方力钧、刘炜、喻红、冯梦波、王友身、徐友涵、李山、孙良、王子卫、宋海东等共14位。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西方重要国际性大展上的首次集体亮相,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不再局限于国内范围的新潮美术运动,而转向对国际当代艺术潮流的回应;由此,中国当代艺术家也开始成为一个频繁出现在国际重要大展上的时髦概念,西方的主要中国艺术品藏家也多在这个时机订制收藏投资计划。

      1995年,张晓刚、蔡国强、余友涵、刘炜、李山、张培力等艺术家参加了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1997年,申玲、王玉平、方力钧、刘小东、王友身、喻红等人的作品出现在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上。1999年,在主策展人哈罗德·塞曼的邀请下,参加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甚至达到了20位之多,包括方力钧、岳敏君、张培力、蔡国强、张洹等;双年展的国际艺术大奖亦由蔡国强摘得。2001年,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也有海波、萧昱、徐震、蔡国强、高氏兄弟等中国艺术家参加。

      2003年,中国政府以国家身份正式回归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但因SARS关系未能成行,最终经主办方批准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展望、吕胜中、王澍、刘建华和杨福东等五位艺术家共同构成了“造景”的主题。2005年年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由蔡国强、皮力策划,参展艺术家有张永和、王其亨、孙原和彭禹、刘韡、徐震等;2007年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日常奇迹”由侯瀚如策划,参展艺术家为沈远、尹秀珍、阚萱、曹斐等;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卢昊、赵力将主题定为“见微知著”,参展艺术家有方力钧、何晋渭、何森、刘鼎、邱志杰、曾梵志、曾浩等。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为第54届,中国馆策展人彭峰邀请艺术家潘公凯、原弓、杨茂源、蔡志松、梁远伟等营造了五味“弥漫”的概念。

      以上列举的这一串长长的名单,几乎都是现今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如雷贯耳的名字,同时也是拍卖市场上的常胜军。以下是几个例子: 1993年以两幅《大批判系列》参展的王广义,同系列作品《大批判·万宝路》2008年成交价格近1100万元;参加过四次双年展的方力钧,成交纪录保持在3181万元;参加过三次双年展并策划过2005年国家馆的蔡国强,其作品《APEC景观焰火表演14幅草图》2007年已达7424.75万港元;张晓刚的作品更是在刚刚落幕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上创出7906万港元高价,打破了由曾梵志保持的7536万港元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纪录;即便对于市场价格非一线的艺术家而言,譬如参加过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吕胜中,其作品出现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现代中国的新视野”专场上时,两件剪纸作品《中国杂耍与魔术 两件》分别拍出了88,669元和107,670元,均在估价内成交;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其作品《天安门畅想(八张一组)剪纸》已达279,840元,超出估价10万有余;2007年纽约苏富比春拍上,剪纸《诗的和谐 四件》以超出估价一倍多的992,400元成交;2008年瀚海春拍上,《太平意境》更以280万元的高价成交;1991年,初次出售作品的曾梵志要价2000元人民币,买家付了2000美元,已算天价。而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上,其1992年所作的《协和医院系列三联画》以逾120万元的成交价创出当时个人新高。2009年后,其拍价已屡破千万,2009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他的《无题(医院系列)》拍出了1686万元。《协和医院系列三联画》再次出现在拍场上已是2010年,在北京保利秋拍的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上,该件作品于3416万元成交。

      上述艺术家作品价格的节节攀升,也与他们在点石成金的威尼斯双年展以及其他一系列国际大展上的频频亮相密切相关,可以说,威尼斯双年展催生了这段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成长和价格的飙升。

      作为全球当代艺术领域的风向标,威尼斯双年展的偏好也影响着参展艺术家和作品的挑选,进而影响着市场投资的偏好。由中国艺术家参与的几届来看,威尼斯双年展上始终是前卫艺术、波普艺术占上风。而中国擅长的写实主义等风格的作品较少受到威尼斯双年展指标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本届威尼斯双年中最重要的主题展的参展作品以架上作品居多,相较于往届的录像、行为、雕塑、装置等作品的盛行,本届回归到展示架上作品,是否意味着全球当代艺术市场的风潮向架上艺术的回归?笔者已经嗅到了最新一轮艺术品趋势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