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信息披露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公司巡礼
  • A16:基金·人物
  • 公募密集换帅:人才困局背后的行业隐痛
  • 发行“大跃进”
    基金业人才缺口扩大
  •  
    2011年6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公募密集换帅:人才困局背后的行业隐痛
    发行“大跃进”
    基金业人才缺口扩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公募密集换帅:人才困局背后的行业隐痛
    2011-06-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郭素
      漫画 高晓建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以人才为核心资本的公募基金业,深谙这句古语的意味。所以,今年基金行业高管的频繁变动,格外牵动人们的视线和神经。

      有媒体称,许小松将离开国联安转会招商基金,而招商基金此前掌门人成保良有意出走公募投身产业投资基金。此前,可靠消息称华夏元老郭树强空降天弘基金。

      记者获悉,目前,包括国联安、中海、国海富兰克林、申万菱信在内的沪上五家基金公司都在通过猎头从外部寻觅总经理。

      根据基金公司公告粗略统计,今年以来,有23位公司高管涉及19家基金公司发生了高管变更。

      群体性现象发生时,必然牵涉到整体生态问题。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基金公司高管离职,从个人轨迹上看,他们已经走到了目前职业生涯的巅峰或者瓶颈,寻求其他的出路很正常。但是,在基金行业走过十多年的时候出现这种群体现象,值得深思。”

      看似单纯人才困境的背后,实际蕴含了行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中小基金的生存困境、股权变更及股东纷争、行业吸引力下降,等等,无不透射出公募基金业的隐痛。

      一位基金大佬说,当人才流失成为一个行业问题时,我们就一定要认真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把范围扩大,当基金行业密集换帅成为一个群体现象时,更值得关注与思考。

      换帅迷局中,或可把脉行业发展中的多个问题症结所在。

      ⊙本报记者 郭素

      存量游戏 中小基金换帅求生

      近日,华夏基金郭树强空降天弘基金成为行业人事变动的爆炸新闻之一。权威消息人士证实,华夏基金元老级人物郭树强已于近日向华夏基金董事会递交了辞职申请并获得通过,目前已经在天弘基金办理了入职手续,只等在监管部门走完程序后公司的正式委任。而此前1月22日,天弘基金公告总经理胡敏因任期届满出于个人原因离职,暂时由董事长代任。

      据悉,郭树强是华夏基金资深元老。其在华夏基金筹备期间即进入公司,任职13年有余,离职前是公司投资委员会成员之一,属于公司核心管理和投研人员,离职前掌舵机构部,主要负责专户、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业务。

      而资料显示,天弘基金成立于2004年,目前旗下管理着6只基金产品,资产管理规模仅在70亿元左右,在行业中排名后四分之一。

      从公募老大哥华夏转投一家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小型基金公司,郭树强此举引发热议。“如果从待遇及安稳度等方面考虑,天弘肯定不如华夏。郭树强空降天弘,可能更多的是从自身事业发展出发,希望借壳天弘,开辟事业上的另一个高峰。”上述权威人士如此评论。

      而天弘基金的意图则更明显,希望通过郭树强引入全新的管理经验和投资理念,促使天弘基金进一步长大与发展。据悉,天弘基金董事会在此前与郭树强的协调沟通中给予了其极大支持,包括投研团队整合、渠道和市场等部门的重新配置等,可以说,畅通的平台给郭树强即将展开的大换血减少了不少阻力。

      一边是希望通过引进新掌门扭转颓势,一方面是希望借壳实现自身事业的华丽转身,当天弘基金破釜沉舟求发展的决心遇上郭树强二次创业的豪情,在二者的碰撞下天弘基金发生怎样的变化,还需要时间去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关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求生求变,中小基金公司已经在战略层面做出思考,并果断的迈出了实践的步伐。

      事实上,天弘基金引进郭树强只是今年以来中小基金密集换帅的一个突出代表。统计显示,1月17日,雷学军出任益民基金总经理;1月29日,民生加银基金总经理张嘉宾因个人原因辞职,董事长杨东代任;1月26日华富基金公司更换董事长,原董事长出任总经理;3月4日,万家董事长孙国茂、总经理李振伟同时任期届满,分别由毕玉国、杨峰接任;3月11日,金元比联总经理易强由于个人原因离任,邝晓星代任;3月30日,长盛基金公告总经理陈礼华因个人健康原因离任,副总周兵代任;5月4日,申万菱信发布公告称原总经理毛剑鸣已因个人原因离职,由董事长姜国芳代任总经理一职;同天,国海富兰克林也公告表示总经理金哲非离任,由副总经理李雄厚代任总经理职务;此外,当天光大保德信公告称副总经理袁宏隆因个人原因离职。5月23日,金元比联基金公告张嘉宾出任总经理,此前,张嘉宾为民生加银基金总经理。

      可以说,中小公司密集换帅,成为今年以来基金业人员变动的一个新变化。对此,相关人士表示,这与基金业目前的“存量游戏”下的生存窘境密不可分。

      “近几年虽然新基金发行不少,但总量无明显变化,赎老基买新基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情况。在行业此种状况之下,中小型基金公司在品牌、实力方面的没有太大优势,反应在公司管理层面,高管的压力就显得比较大。这是一些中小基金公司高管频繁变动的重要原因。”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曾令华表示。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王群航也认为,本轮高管特别是总经理调整多发生在中小基金公司身上,这些公司在过去几年大多业绩平平,规模增长缓慢,不少公司成立后一直未能摆脱亏损局面,更换高管或许有助于摆脱目前的窘境。

      “存量游戏”的说法很贴切,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数据显示,2010年新发基金175只(A、B分开计算),但2010年年底基金行业总规模为2.44万亿,相比2009年的2.6万亿下降约6%,行业规模未因新基金的大量发行实现增长。

      同时,2011年基金一季报显示,排名前十位的基金公司管理规模高达1.16万亿元,占公募基金行业比重达48%,行业资源向大型基金公司集中,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不过,关于中小基金换帅求生能否起到很好的效果,有分析人士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从个案上看,换成功的和换失败的都有,目前没有权威的换帅与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统计。

      “市场出现过换帅之后取得较大发展的例子,比如国联安基金,此前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许小松的三年功不可没,重造了公司核心团队,加强了对产品设计和投研团队的投入,产品业绩和规模都有提升。”上述分析人士补充道。

      作别公募 人才流失的困境

      又一公募标杆式人物出走!日前,招商基金总经理成保良已经确认即将离任,国联安许小松将接任招商基金总经理一职。

      虽然成保良及招商基金均希望以低调的姿态应对这一变动,但是,成保良在公募基金的地位及身份注定他的离开会引发满城风雨。

      成保良2002年开始加入招商基金的筹备工作,其后在招商基金总经理职位上坚守8年。从41岁到50岁,成保良花费9年时间与招商基金及公募行业携手共进,对于仅走过12个年头的公募基金业来说,成保良无疑可以称作为元老级人物。

      “在公募基金行业,能与成保良一样坚守9年的人物屈指可数,像南方的高良玉,博时的肖风,易方达的叶俊英,他们都绝对算得上行业大佬。”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外界传言,成保良的离开与招商基金的外资股东投资理念的矛盾冲突有关,而最近一两年招商基金的业绩乏善可陈也许是矛盾的导火索。事实上,截至目前,招商基金在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专户业务上表现不错,但是在公募基金业务上虽然有19只基金产品,但缺乏拔尖选手,这造成招商基金公募规模徘徊在行业20多名的水平。

      但历史的另一方面是,成保良促成了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的落地、开创了最早的伞形基金、较早提倡了价值投资,伴随公募基金的发展,他没有停止过探索与创新的步伐。

      九年招商路,历史功过随着成保良的转身离开随风而去。但是,不得不引起关注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元老级人物,在坚守后的第九个年头选择了出走公募——据悉,成保良将成为上海瑞力投资有限公司主要筹备人,该公司是上海国际集团按照上海的QFII-LP政策发起设立的本外币产业投资基金。

      “离开招商基金是他个人的选择,成总作为资本市场的老人,对资本市场近几年丰富的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把握得很好,他是往更有吸引力的PE行业去了。”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近年来,在公募基金似乎陷入发展怪圈,只增数量不长规模,对业绩的责难、对产品同质化的质疑不绝于耳;与此同时,银行结构化产品、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大有加快发展之势,私募风头也尘嚣甚上。成保良选择的股权投资市场,近年来也在高速增长。

      成保良不是从公募江湖离开的第一个大佬。在今年某阳光私募颁奖典礼上,记者看到一个久违的身影,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原总经理莫泰山,此时,他已褪去了“公募大佬”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上海重阳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头衔。

      2010年,莫泰山奔私事件也同样沸沸扬扬。2005年加盟交银施罗德,任副总经理,2008年正式升任总经理。在短短两年之内,他把交银施罗德的规模一度带进行业前十。正是这样一位“公募大佬”,最终选择了投身私募,一度将公募人才奔私潮推到风口浪尖。

      事实上,近年来公募基金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课题:行业发展遭遇瓶颈,行业吸引力在下降,无论是公募沦为私募的练兵场,还是核心人员回流券商,都折射出曾经辉煌的公募基金业光环褪色。

      粗略统计,近年来出走公募的核心人才比比皆是,2010年,当年有相当数量的基金经理甚至投资总监等选择了投身私募,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工银瑞信原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戴勇毅、建信基金投资总监陈鹏、华夏复兴基金经理孙建冬等。2011年,公募人才回流券商的突出代表有农银汇理基金公司原投资总监、王牌基金经理栾杰转任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总监,等等。

      公募人才频频出走的背后,彰显出年轻基金行业诸多复杂难题与发展隐痛。多位转身私募的基金经理坦言,离开公募基金的原因不外乎私募基金模式的诱惑、公募基金投资和监管方式的制约、个人职业规划的变化、公募基金相对排名的考核压力、不适应媒体的关注、企业文化认同等等。此外,公募基金监管日趋严厉,也使部分基金经理产生了全身而退的想法。但是总结起来最主要还是公募基金对他们的吸引力丧失。

      基金大佬华夏基金范勇宏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管理行业最重要的是人才,一个行业能否留住人才,归根结底在于其制度是否具有先进性。公募基金如果不进行制度上的革新,就会逐步丧失人才方面的竞争力。

      我们叹息,诸如莫泰山、成保良等大佬出走,实为公募损失;而更应该思索的是,他们转身离去后,公募基金吸引力下降的症结,依然还待解决。人才,诚为基金业之根本。

      股东纷争 管理层频更迭

      某券商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对记者表示,基金公司老总出走很多是因为和股东沟通不畅。事实上,业内也普遍认为,股东权力之争及股东变化是引起基金公司总经理及投研核心人物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正寻觅总经理的申万菱信属于因股东变动而导致换帅。5月4日,申万菱信发布公告称原总经理毛剑鸣已因个人原因离职,由董事长姜国芳代任总经理一职。

      事实上,这一变化早在外界意料之中。早在2010年,外方股东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与三菱UFJ信托银行株式会社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所持有33%的股权全部转让。其后,申万巴黎更名为申万菱信基金。由于毛剑鸣来自于原股东法国巴黎资产管理,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此换帅之举是顺理成章之事。

      “股东分手是导致申万换帅的直接原因。”有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由于股东双方在众多问题上的分歧,自前法方代表、总经理唐熹明2007年辞职后,法方基本上就已经放弃了对于管理权的争夺,而随后接任的毛剑鸣,“主要工作就是走走签字流程”。

      实际上,申万巴黎中外股东的最终分手虽然有些极端,但在其漫长的磨合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中外股东双方的投资理念、经营管理方式上的分歧,在众多的合资基金公司中,却绝非特例。

      对于合资公司来说,股东变动及斗争似乎是回避不了的现实。由于国内相关法律规定外方股权不得超过49%,大多数合资公司名义上都是内资控股,因此在公司实际经营管理中不同股东委派的高管往往相互掣肘,矛盾不能调解时或通过高管变更来实现双方妥协。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王群航指出,不少基金公司老总离开和股东不无关系。合资基金公司并没有表现出当初加入时所允诺的管理能力,但是表现却比较强势,基金公司的中国股东同样强势,这些都为动乱埋下伏笔。在投资理念、文化等多种摩擦中,基金公司高管往往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自基金首度引入外资7年来,无论是在资产管理总额还是净值增长方面,合资基金公司都没有表现出对于中资基金公司的明显的优势。”海通证券基金分析师表示。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60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合资基金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35家。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0年前十大基金公司(包括QDII基金、剔除ETF联接基金)分别为华夏、嘉实、易方达、博时、南方、广发、大成、银华、华安、上投摩根,其中,中资公司占到8家。

      摒除合资与中资的分界,就公募基金行业整体而言,基金公司股东变动及股权纷争也一直是基金业关注的焦点。因股东掐架导致的高管出走案例不在少数,比如北方一家基金公司由于股东之间的矛盾,先后导致其明星基金经理兼副总、董事长离职,对其投研业绩与公司规模造成一定影响。又如正在招聘总经理的沪上一家基金公司,是高管人员频繁变动的代表,其变动原因也和股东变化纷争有关。

      正如一位基金分析人士指出,“观察行业排名居前的几家公司,如果说有什么共性的话,那就是都有一个从业十余年的灵魂领军人物和一个稳定的核心团队。而核心团队的稳定,离不开股东的支持和授权。但是,并不是说时间够长,有先发优势能保证公司成功。公募基金行业,不乏些混迹市场十年、却始终长不大的中小基金公司,行业排名仍在后五分之一徘徊。原因无非是股东干预经营,公司内斗不止,管理层频频更迭。公司成了拔河的对象,一会儿左,一会儿右,难以前进。”

      当然,对基金公司来说,股权变更有时不可避免,但一些公司,常常一朝天子一朝臣,带来公司上下的大洗牌。如何应对股权变更带来的核心人才流失和大洗牌问题,对不少基金公司来说是个重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