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融资
  • 12:上证零距离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西咸规划公布 “国家级新区”添新丁
  • 物价上涨的非供给因素与非货币因素
  • 广东银行业总资产超10万亿
  • 两公司IPO申请周五上会
  • 深市公司2010年度信披质量良好
  • 上周7基金获批募集 6基金递交申请
  • 外汇局规范银行外汇业务 本外币转换统一标准
  • 新疆首个综合保税区获批
  • 关中-天水经济区去年实现生产总值6831亿
  •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下月启动
  • 上证治理板块重新评选结果揭晓
  •  
    2011年6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西咸规划公布 “国家级新区”添新丁
    物价上涨的非供给因素与非货币因素
    广东银行业总资产超10万亿
    两公司IPO申请周五上会
    深市公司2010年度信披质量良好
    上周7基金获批募集 6基金递交申请
    外汇局规范银行外汇业务 本外币转换统一标准
    新疆首个综合保税区获批
    关中-天水经济区去年实现生产总值6831亿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下月启动
    上证治理板块重新评选结果揭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物价上涨的非供给因素与非货币因素
    2011-06-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作者 亚夫

      作者系

      本报首席编辑

      近几个月来,迫于通胀的压力,证券投资界可以说是在焦虑中度过的。大部分人都把目光盯在物价、流动性和市场走势上。尤其是物价,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一阵喧嚷。菜价、粮价、蛋价和肉价等,也成了预判通胀的敏感因素。至于央行的一举一动,那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是各大机构眼中的“魔杖”,只要资金面上稍有变化,就会引起一连串的涟漪。

      现在,5月份经济数据即将公布。相信此时又有人在猜测CPI是多少,在预测央行的紧缩政策还会持续多久,加息的“靴子”又将在什么时候落地。总之,围绕着物价,各种对供求因素的分析,对库存的分析,对货币供应量的分析,将会如夏雨一般扑来。

      这种做法对吗?这种将物价上涨与供给因素和货币因素简单挂钩的做法,能解释当前中国的物价现象吗?不能。从近年的情况来看,非供给因素与非货币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似乎更大,有时甚至成了主导价格单向上扬的主因,供给因素和货币因素反而成了配角。过于强调供给因素和货币因素的影响,很可能会找错方向、搭错脉,把毛病越治越重。

      为什么呢?在解释之前,还是先来看看供给因素和货币因素对当前物价的作用情况。按照一般教科书的讲法,通货膨胀确实与供给和货币供应量有关。当供给紧张时,就会出现“求大于供”的情况,出现需求者竞价的情况,导致物价上涨。当货币供应量太大,就会出现过多货币追逐商品的情况,导致物价上涨。然而,这只是一般道理。

      目前,中国的情况是供给充足,大部分行业产能还过剩。因此,从总量上几乎不存在由于供应紧张导致的物价上涨。再从货币投放情况看,尽管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都投放了大量流动性,确实有流动性泛滥问题,但中国一是收得早,二是确实有需要,因此,并不存在严重的流动性问题。如果你去看看中小企业的资金情况,一直偏于紧张。这表明,并非因“钱多”导致了物价的上涨。

      换句话说,当前的物价上涨并非完全由供给因素与货币因素决定的。这两个因素并不能解释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的物价上涨现象。那么,不是这两个因素,又是什么呢?

      扼要分析,有三大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别因素在作怪,影响了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物价水平的走高。而且,如果不采取措施逐步消除这三大因素的干扰,未来物价趋势仍将不容乐观,甚至矛盾还可能更加突出。那么,是哪三大“扰动”因素呢?

      其一,日益突出的中间环节“肠梗阻”因素,导致了物价持续坚挺,并且很难降下来。所谓“中间环节”是指在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各个环节。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日前的“菜贱伤农”事件。此事缘于部分蔬菜季节性丰产,导致集中上市,农民卖菜难。但城里人并没有享受到丰收的成果,依然在吃“高价菜”。离奇的是,从农田到餐桌价格落差有十几倍,暴利全由中间环节瓜分而去。

      其二,制度性、政策性垄断因素,导致物价居高不下,并有增强的趋势。由于一些行业和一些部门存在政策红利和制度红利,导致经营者有很强的供给垄断和价格垄断。比如,在石油和电力等部门,就存在着突出的部门利益与垄断性问题。消费者很少有选择,更缺乏价格话语权,因此,只要这些部门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就会将一系列经营成本转嫁给社会公众,从而导致物价的高企。

      其三,市场扭曲的非对称因素,导致物价长期走高。市场扭曲包括结构性扭曲和制度性扭曲,核心是不完全竞争、恶性竞争和不公平竞争,再加上各种对市场的摊派,导致市场不是通过竞争而产生有利于消费者的价格,而是刚好相反,许多参与方都是以牺牲消费者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盈利目的。因此,最后的选择只能是通过不断涨价来达到妥协。最后,牺牲的就只有消费者了。

      现在,这三大影响因素已被大家司空见惯,但有哪个分析模型把这些特殊因素放进去了呢?因此,除了供给与货币因素外,研究一下这些特殊因素,可能更有利于弄清导致目前物价上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