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集
  • T8:钱沿广角
  • “欧洲财政部”能救欧元吗
  • 应在高监管下尝试成品油价市场化
  • 任何举措
    都不能背离股市运行规律
  • 逾九成理财产品跑不赢CPI
  • 缓解地方债务和通胀双风险的标本兼治之道
  • 战胜恐惧 信心无价
  •  
    2011年6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欧洲财政部”能救欧元吗
    应在高监管下尝试成品油价市场化
    任何举措
    都不能背离股市运行规律
    逾九成理财产品跑不赢CPI
    缓解地方债务和通胀双风险的标本兼治之道
    战胜恐惧 信心无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战胜恐惧 信心无价
    2011-06-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 翔
      李 翔

      紧缩政策之下,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下滑势头,企业的库存处于较高水平。但是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却没有随着紧缩政策的推行开始下滑,反而有不断走高的趋势。加上欧债危机的加剧,美国复苏的乏力,长江中下游诸多省份先是严重的旱灾后又突变成涝灾,让国人对夏粮的收成前景增加了几分担心。房地产市场尽管目前尚无价格明显滑落的风险,但成交量则已萎靡到了堪比2008年的水平。沪深股市的表现则显得更为羸弱。新股大面积破发,成交量持续低迷,5月的最后一周,沪深两市成交量之和甚至没有一个交易日超过2000亿,表明市场情绪遭受严重挫折,投资者信心沉到了谷底。金融学上说,恐惧在金融市场上是传播速度最快的瘟疫之一,信心的缺失,便成为当下这一恐惧情绪的放大器。本来就有限的国内投资渠道目前看起来显得更为不堪。

      当下,国内投资者的日子过得有些“纠结”,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既感觉到在当下的经济和市场条件下,可投资的东西太少;又不愿在实际利率为负的当下,让个人的财富不断受到通货膨胀的侵蚀。于是就有了当前可以观察到的一个诡异现象:一面是在紧缩调控政策之下的实体经济和传统投资领域不断遭受着流动性紧缺的压力,另一面则是热钱不时地在经济中的某个部分来一些“短平快”的冲击。此情此景之下,热钱似乎更喜欢在一些“稀奇古怪”的领域活动。相对于去年还算靠谱的农产品炒作,今年的热钱则不断在古玩字画、翡翠玉石、邮票纪念币等小众领域兴风作浪。炒家们的热钱掀起的风暴,甚至吹皱了海外收藏市场的“一池春水”,不断用一个又一个的拍卖“天价”,刺激着海外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神经。

      尽管资本市场短期运行会受到多重负面因素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不可能脱离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基本面。今天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的焦虑不安和犹疑彷徨,与我国经济面临的转型大背景密不可分。个人投资前景是否光明,当然取决于我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只是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从来不会一蹴而就,经济的增长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无奈,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眼光和情绪的变化往往都偏重于短期。他们的行为也更容易被短期因素所左右。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事态最严重的时候,温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反映了信心对经济和市场在短期的巨大作用。正如一句西方谚语所说:“士气的丢失比战斗的失败更容易输掉整个战争。”中国政府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正是在股票指数下跌72%,两次救市未果的大背景下推出的。由此可见信心崩溃之后,为了重树市场信心,所需成本之巨大。尽管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将会超乎想象,个人投资者仍然要在心底保留一份乐观,相对中国经济硬着陆、“崩溃论”之说,中国的宏观经济其实还是有相当大的腾挪空间。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和市场所反映出的一些负面因素,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题中之意,更是经济转型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我国下一步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的方向与力度。如果相信中国的经济转型能够成功,个人投资者就可以布局一些与转型方向符合的行业。现在的问题,是政策的方向和措施都有了,缺的是政策执行中的执行力。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非公经济36条”,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相关部门也推出了一个又一个“新新非公经济36条”。一个又一个的新的文件编号,既反映了政策决策者对民营经济部门深化发展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前期政策在执行力度上是被打了一定折扣。正因为前期效果不佳,才有后期加大力度的新文件。个人投资者能否树立起对中国未来坚定的信心和较为稳固的长期预期则与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推行政策密切相关。过去几年的我国经济实践表明,维护投资者的信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考虑维度。一旦投资者信心出现了问题,要想挽回负面影响,则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成本。更好维护投资者的信心,对于我国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资金的平稳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过程中与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都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经济的长期信心以及减少情绪化因素在短期内对市场的冲击程度,平滑剧烈波动带来的各种成本。要把投资者的信心维护和投资者预期管理统一结合起来。当我们推出的政策把投资者信心维护列为重要的维度之时,投资者必将会用更大的热情投身中国经济的发展,解决民生问题自然也就获得了更大助力。

      (作者系英国约克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任教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