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集
  • T8:钱沿广角
  • 规模业绩双重受压 阳光私募清盘或成常态
  • 股基卖不动 新基金销售再陷困境
  • 时隔8个月 沪个人住房贷款再现负增长
  • A股持仓账户数再创新高
  • 招商基金:
    未来两月市场或出现转机
  • 提准加压A股 银行股走弱拖累大盘震荡下行
  • 招商证券、国金证券对下半年走势均表乐观
  • 中国人寿
    4.7亿增持华能新能源
  •  
    2011年6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市场·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市场·新闻
    规模业绩双重受压 阳光私募清盘或成常态
    股基卖不动 新基金销售再陷困境
    时隔8个月 沪个人住房贷款再现负增长
    A股持仓账户数再创新高
    招商基金:
    未来两月市场或出现转机
    提准加压A股 银行股走弱拖累大盘震荡下行
    招商证券、国金证券对下半年走势均表乐观
    中国人寿
    4.7亿增持华能新能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规模业绩双重受压 阳光私募清盘或成常态
    2011-06-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婧文 ○编辑 张亦文

      ⊙记者 婧文 ○编辑 张亦文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0只非结构化阳光私募清盘离场,但“业绩差”并非主因。在业内人士看来,在遭遇规模、业绩的双重压力下,未来阳光私募清盘或成常态。

      10只私募产品清盘

      据悉,阳光私募首次主动清盘发生于2008年1月,当时,赤子之心中国基金的基金经理赵丹阳由于认为在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已找不到既符合其投资标准又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高调清盘。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已有10只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基金清盘,而5月份就有6只私募产品清盘。

      上述10只清盘的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包括山东信托的新东风成长、梦想8号、深蓝1号、以太3号、宝华1号,外贸信托的永圣慧远,新华信托的同威1号,西安信托的鼎弘义1期,北京信托的爱康1号,中融的屹立东方一期。

      虽然部分私募清盘属于产品存续期满,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业绩不理想有关。例如,同威1号的清盘既属于产品存续期满的情况。新华信托?同威1号是同威资产李驰管理的首只阳光私募产品,该产品成立于2008年3月26日,初始规模2.7亿元,存续期为3年,于2011年3月26日清盘,清盘净值为1.0288元。李驰是中国价值投资的典型代表,偏爱金融蓝筹,但3年坚守收益却不足3%。

      而西安信托·鼎弘义1期则属于产品规模过小导致的清盘。鼎弘义1期管理人为鼎弘义投资总监张诚。张诚认为,弘义1期清盘的原因并非看空后市,主要是该产品鼎弘成立时规模较小,在客户继续赎回的情况下,不得已才选择清盘。

      业绩差并非主因

      由此可见,上述阳光私募清盘并非都源于“业绩差”,部分私募则是基于规模等原因选择主动清盘。

      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2011年遭遇清盘的10只管理型阳光私募中,9只产品净值在0.9元以上,其中5只产品净值超过1元。

      据了解,阳光私募在银行、信托等强势机构面前,处于弱势地位,多签订有“7080条款”,即如果净值低于80%将受到信托公司的风险提示,净值低于70%则自动清盘。而从以上产品的净值表现来看,大部分离清盘“红线”仍有很大差距,并非低于止损线而遭强制清盘,由此可见,业绩差并非阳光私募清盘的主要原因。

      不过,也有部分清盘的私募产品业绩相当不如人意。如,郑拓管理的山东信托·深蓝1号清盘时亏损幅度较大,达40%。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 “深蓝1号”清盘原因也并非产品净值低于止损线强制清盘,因为深蓝1号信托计划没有设置止损线,但业绩较差也应该是其清盘的主要原因。

      融智研究员彭晓武表示,对于大多数非结构阳光私募而言,单位净值跌破止损线而遭遇强制清盘的数量很少,从已有数据观察,信托产品存续期满、信托产品规模过小导致产品清盘出现的概率更大。在好买基金看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业绩和规模的重压下,今后私募基金主动清盘将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