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宏 ○编辑 张亦文
“基金的重仓股涨不动”、“基金经理的能力不行”、“股票基金只会亏钱”,这是我们日常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抱怨。
这其中,肯定有以偏概全的成分,但也有部分属于基金持有人的真知灼见。在近两年的熊市行情中,基金业绩确实不够好(虽然相比其他竞争主体来说并不落后),2008年以来的亏损没补上。基金业绩出现平庸化的特征,市场影响力不断下降。
尤其是后者,平庸化和影响力下降,有些要命。
作为专业的机构,基金是以其专业投资服务“安身立命”的。以现在的情况来看,部分基金的主动投资尚且做不过被动指数投资;债券投资又时而出现亏损(主要是股票和新股投多了),从上至下吧,宏观经济不是太深入;做波段操作吧,规模大、经验缺,未必干得过私募基金。若真长此以往的话,恐怕就难逃整体业务萎缩、市场影响力再度下降的“厄运”了。
基金作为专业机构,必须给出比其他投资群体更专业的服务水准来,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发展,基金行业的个人才会有前途。作为一个没有渠道优势的行业,基金业在这点上是没有其他选择的。
说白了,基金需要业绩、需要影响力,而且永远需要。
从过去角度看,基金的困难时期不少,1998年汩汩坠地时,备受主流机构和上市公司排挤;2010年后,又有行业性黑幕冲击;2001年后,连续四年半的大熊市,市场空前低迷,全市场陷入投资理念迷失期。面对市场的这些考验,基金都昂首走了过来,壮大了。
基金投资理念依据的是客观和长期理性。
既然是长期理性,那么基金投资的大方向依然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方向。既然是客观,则还需根据市场结构、博弈对象和经济走向做出调整。
1999年中,基金的组合投资理念走出成功第一步,“深入调研+适度集中+波段操作”的风格,使得华安、博时等一批基金脱颖而出,面对不理性的市场,适度集中帮助基金排除了庄股的干扰,同时更加有效地扩大了市场关注度。
2003年,面对市场整体投资盈利模式的真空,深入地产业调研和由下至上的长期投资模式,杀开一条血路,帮助基金走入健康的发展周期,更充分把握了中国经济一段长周期增长的投资机遇。
那么新的时代呢? 面对可能中期不确定的经济前景和紧缩的政策预期,面对日益有效的市场,基金的思维是否应该调整,投资方向是否应该更加细分呢?这个答案需要行业给出答案。
变则通,通则不痛。要挥别现在的阵痛,基金投资思维需要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