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艺术市场上确实有第一大的资本容量,但是并没有第一大的艺术容量。买家购买艺术品主要用于投资,艺术品被反复倒手,缺乏具有规模的艺术收藏。
⊙沙尚琪
今年3月间,根据法国艺术品信息公司Artprice的统计数据,中国在2010年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2010年中国占全球艺术品交易总额的33%,超过美国的30%,英国、法国分别占19%和5%。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香港艺术博览会上,国际艺术市场上的实力派人物,纽约佩斯画廊的阿恩·格里姆彻这样说:“人们说,未来在中国,那么,现在在中国。”
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或许并不难理解。中国,真的能够成为世界艺术市场的领头羊吗?当下这个“第一”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真的“第一”了吗?
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当下中国艺术市场的火爆。但是,Artprice的排名依据的只是拍卖中的总销售额,过滤了画廊的销售,因为画廊销售具有不确定性和不透明性。但是,对于画廊和艺术经纪人制度都非常成熟的西方国家,将这部分销售排除之后,显然不能得出客观的结果。
而在中国拍卖场上,尽管天价数字令人炫目,但是假拍已经不是秘密,甚至还有买一送二的交易在送拍者与买家之间发生。而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艺术市场上确实有第一大的资本容量,但是并没有第一大的艺术容量。买家购买艺术品主要用于投资,艺术品被反复倒手,缺乏具有规模的艺术收藏。这种情况难免会让人联想到1987年的日本,当时日本投资者在纽约拍卖市场上购入了大批印象派艺术的杰作,然而后来又将这些作品转手给西方经纪人,或者抵押给银行,再由银行出售给欧美收藏家。艺术品作为纯粹的商品在流通,而它们真正的归属,还是欧美藏家。
投资艺术或许无可厚非,但是中国投资者的投资门类也远没有达到世界第一的地步。中国买家只对中国艺术感兴趣,主要集中在古董书画和中国当代艺术两大门类,而投资西方或者其他外国艺术的人极少。在本届香港艺博会上,众望所归的中国买家并没有大手笔的表现,欧美买家的成交数量远远超过了中国买家。
回想当年,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会在世界艺术市场上风生水起,恰恰是国外藏家与投资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西方世界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非西方的当代艺术,将非西方的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家带入了世界艺术的舞台,丰富了世界艺术图景的同时,也多元化了投资门类,随后中国当代艺术才成为国际艺术市场的新宠。对于中国的艺术投资者来说,如果没有全球化的视野与国际化的投资眼光,仅仅关注本国艺术,眼下的第一恐怕也只能是过眼云烟,不得持久。
最后,中国艺术市场的火热背后,并没有艺术创作的火热作为支撑。就中国艺术投资集中的古董书画与中国当代艺术这两大门类来看,古董书画在当下已经不存在创作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够建立成熟的确真保真体系,同时以投资者在拍卖场上理智举牌为前提,这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
而中国当代艺术则存在更多的问题。首先,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就是一个混种的艺术。如果说西方当代艺术是整个西方艺术逻辑发展的产物,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则混合了西方当代艺术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凸现的问题,与中国自身的传统艺术具有很大的隔阂,反而承载着大量西方文化的元素;而且,早年间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几位批评家,只是选择了几种他们认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而这些艺术得到了西方艺术市场的认可,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模仿跟风的现象非常普遍,恰恰又遏制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真正创造力。从投资的层面上来看,在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更多的资本也只是集中在6到8位艺术家身上,而大批当代艺术家的名字与作品都被淹没“天价”之后。纽约之所以能长期以来占据世界艺术市场第一的位置,与美国曾经作为世界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位是密不可分的。鲜活的创造力会带来文化的活力,同样也会带来市场的活力。脱离了多元化的艺术创作,艺术市场的繁荣怎么能持久?
无论中国艺术市场目前的统计数字多么辉煌,中国是否会成为艺术市场的未来都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数字游戏并不说明问题。目前的中国艺术市场缺乏健全的体制与规范,这或许还是近期内有可能得到解决的问题,那么,只容纳资金、不容纳艺术、投资门类狭隘、缺乏艺术创作底蕴,这些问题则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素质培养。中国在艺术市场销售数字上的第一,绝不可能是真正的“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