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盛量化红利基金 刘斌
上周国内媒体的一大热点话题是无疑是围绕CPI展开的,一方面是统计局宣布5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5个百分点,创34个月来新高,央行随即宣布本年度第6次上调准备金;另一方面则是CPI等数据连续提前“走光”,引发了各界质疑。
然而事情的发展过程并非数学推算,往往没有简单而明确的答案。每次数据公布后,各方对同一项经济指标的解读时常会出现巨大分歧,市场走势也经常出乎人们的预期,就像雾里看花一样,无法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因此感叹宏观数据失真或者走光的投资者,大可不必这么沮丧,而提前几天的知情者也未必就能占到多大便宜。
我们不妨通过数量的手段,检验一下宏观经济指标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就会发现很多数据在短期内对实际投资来说都不过是“噪音”而已,最经典的代表也许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CPI。
CPI和市场指数,粗略地看两者大体同步,但实际上在各个阶段上,不同步的时间也非常多,特别近些年市场都是领先CPI见顶见底,CPI拐头向下并不意味着市场将迎来转机。领先滞后检验结果也显示了CPI显著滞后于市场指数4个月,因此根据CPI来指导短期投资操作很难获得较高的胜率。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M1(狭义货币供应)也和CPI类似,M1和市场是同步关系,但是考虑到当月经济数据是在下月初才能公布,因此明显滞后的同步经济指标很难显示出它的操作价值。再比如工业增加值,这个指标和市场并不存在一个稳定的领先滞后关系。
当然,我们也并非鼓吹消极不可知论,从众多繁杂的经济数据中,我们希望寻找到对市场有较稳定领先关系的指标变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分析数据背后的经济逻辑,并寻找方法提前预测数据后续的变化。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股票市场投资本身是关于预期的艺术,只有深入分析先导性数据背后的经济逻辑,走在数据之前,我们才有机会把握住市场的脉络。
上周,与CPI相比不逊色的另一热点话题是,小牛队与“皇帝”詹姆斯领衔的热火队决战NBA总冠军,决赛前各大博彩公司依据队员实力、历史战绩等数据一边倒看好热队,而ESPN的球探报告,则凭借本赛季防守、篮板、替补和罚球等细项分析,预测达拉斯夺冠,最终结果我们已不必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