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工作时,父母经常问的问题就是:采访愉快吗?
的确,对于一个新记者而言,愉快的采访可以增强对自己和对职业的信心。很多情况下,尽管没有预设采访结果,但采访的大方向是奔着愉快去的。主观上,是因为脑中有个想法:采访对象怎么说就怎么写,才叫客观报道,叫忠实记录;客观上,是因为采访所涉的事实较多,观点较少,可以不用太多思考。
最近几年,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步入“深水区”,涉及观点的采访越来越多。现实很明确,好改的、市场本领域内的改革,很多已经改得有模样,剩下的改革大都是不好改的,或牵涉到市场周边领域的改革;好改的,基本上属于认识高度一致的改革,不好改的则相反。所以,对于不好改的进行采访,往往要涉及很多观点。
前不久,笔者和同事针对新股发行改革——不好改的——对投资者进行了深度调研。作为调研人,我丝毫不否认,头脑中有相对赞成的某种观点,但也想通过调研过程,看看投资者究竟是怎样想的。
在这次采访中接触的投资者,果然一上来就摆出与我脑中完全相反的观点,如果要让采访“愉快”地结束,只要照单全收即可;但我决定让采访不那么“愉快”地进行下去,所以对他们最初的观点,全部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了反驳。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反驳引起了思考,投资者不同程度地对最初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再提出新的观点,对新观点中自认缺少理论和事实支撑的,我就再次反驳……采访如此进行下去,气氛却并没有不愉快,直到最后,彼此都感觉聊透了问题,采访结束。当我向一位投资者致谢,并就自己的不断反驳致歉时,他竟然说:“不客气,没关系,也跟你学到了很多。”
这次采访让我想到:今后随着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记者的我们是否将面对更多错综复杂的观点?是愉快地简单接受,还是不那么愉快地交换意见甚至交锋观点?经讨论得出的民意,是否比网络上只言片语的评论和ABCD的选项调查,更接近民众真实的意思表示?而这种意思表示,是否才能真正对决策起到参考、启发的作用?是否这样的过程才是媒体存在的真正价值之一?
对愉快和顺利的追求,有时反而会阻滞有效交流。在变革剧烈、观点多元的当下,记者不应再是简单的记录者,媒体则更要促进和深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