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周良 ○编辑 王晓华
“大批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人又回来了。这些人似乎每隔几年就会涌现出来。不过,年复一年,中国对这些中国怀疑论者都不予理睬,坚持自己的路线,延续着当代最蔚为壮观的发展奇迹。”
这是罗奇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的引语,文章的题目是《中国与众不同的十个理由》。在文章中,罗奇从战略、承诺、服务业、教育、消费等十个方面,详细向人们解释了为什么不应通过借鉴别国经验来给中国经济作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是要“崩盘”的鲁莽诊断。
“西方总是倾向于用看待自己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如今,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小圈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罗奇这样写道,但是,“不同于西方被困于一个不和谐的政治困境之中,中国不仅有决心,而且有必要的条件将战略变为现实。”
所以,罗奇给国际专家和投资人的忠告是——现在不是做空中国的时机。
作为一个老外,罗奇也并非生来就是“中国通”,比如他到现在也并不会听、说中文。从什么时候开始,罗奇开始对中国的前景如此看好?他给出的答案是——1997年。当年,正值亚洲金融风暴,罗奇却在其他很多亚洲经济体纷纷深陷危机之际惊奇地发现,中国“非常与众不同”。在他看来,中国对宏观策略倾注了更多的关注,中国有足够的决心和充分的资源来实施其战略。
有人说,作为一个美国人,罗奇对中国的理解已经达到了极限。这话虽有些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罗奇对中国的研究和了解已到了相当的程度。提到自己四年前搬到亚洲,罗奇的解释是,自己希望以一个“本地人”而不是老外的身份和眼光,来加深对中国的理解。“你说得上名字的(中国城市),我基本上都去过。”
正是基于自己对于中国经济以及中美经贸关系的深刻认识,罗奇数十年如一日地秉持一份对真理的执著追求。面对华盛顿政客们对于中国根深蒂固的误解和由此而生的政治色彩十足的攻击,他曾一次次在美国国会拍案而起,直陈己见,纵然受到唇枪舌剑的围攻,纵然经常“筋疲力尽地走出国会山”。
现在的罗奇,在身兼大摩亚洲非执行主席的同时,主要任务已经转到耶鲁大学的执教。他现在主要教授的两门课程中,一门是“未来的中国”,另一门是“日本的教训”。但即便教学和研究任务繁重,罗奇依然坚持平均每两个月来一次中国。在中国期间,他会和以前官衔在身时一样拜访中国的高官,参加各种论坛会议,以及在大学讲课。
提到自己下一步的人生规划,罗奇的回答是,继续教好书、搞好研究,同时,他还要加深自己对“日益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中美关系”的理解。事实上,这也是罗奇下一部著作的主题。
“只要中国依然坚持走现在的道路,我会对中国的未来增长和发展前景一直乐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