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产业纵深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地产投资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回顾三年前那次抗通胀
  • 强化保荐风险管理更需完善法律制度
  • 定力强者胜——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十一
  • 尴尬的国有控股公司监事会
  • 关键时刻全力保持宏观政策持续性
  • 美债“技术性违约”是在玩“战略假摔”
  •  
    2011年6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回顾三年前那次抗通胀
    强化保荐风险管理更需完善法律制度
    定力强者胜——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十一
    尴尬的国有控股公司监事会
    关键时刻全力保持宏观政策持续性
    美债“技术性违约”是在玩“战略假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关键时刻全力保持宏观政策持续性
    2011-06-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蔡恩泽 谭浩俊

      ●中国经济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这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矛盾。中国要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只要政策持续,经济基本面就不会大起大落。●经过一年多的调控,楼市已渐渐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而一旦开发商主动选择降价、打破僵局,那么,调控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小了。

      国际炒家唱空人民币的

      真实用意

      ⊙蔡恩泽

      

      最近一段时间,从“末日博士”努里尔·鲁比尼到“坏孩子”乔治·索罗斯,接连高调放言人民币疲软,同时预言通过增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而导致产能过剩,中国已错失抑制通货膨胀的良机,2013年前后经济将硬着陆等。

      唱空人民币的论点,在眼下的西方有一定市场,其实这是少数西方经济学家的“政治情结”使然,有服从官方政治之嫌。在金融危机中,为了借助中国的力量振兴衰退中的经济,西方舆论一度极力热捧中国,如今在世界经济阴晴不定而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时,出现唱空人民币的声音,那些无法直接参与中国市场的国际对冲基金,其高调言论更像是期盼,显然是国际金融投机势力的炒作,目的是要从中牟取投机暴利。

      然而,当今的人民币经过金融危机血与火的考验,已越来越坚挺,中国资本账户不开放,让国际金融炒作无空可钻。中国资本市场不开放,虽说有一定弊端,比如导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缓慢,不利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市场等,但眼下,在全球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波谲云诡的情势下,这无形中构筑起一道防止人民币大进大出,防止套利者兴风作浪的防线。诚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布鲁金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魏尚进所言,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较小,主要还是得益于资本账户开放较慢。所以,国际对冲基金能唱空欧元,给欧洲债务危机火上加油,但未必能撼动人民币,对冲基金手中的那点存量和流通量根本没能力做空人民币,对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也就构不成杀伤力。

      就从具体操作而言,唱空人民币也不现实:没有做空的市场。国际对冲基金想买入人民币看跌期权获利,但问题是,他们能在哪个市场运作呢?

      尽管中国5月经济运行部分指标出现了回落,但国民经济总体上仍运行在平稳较快增长的区间,继续向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便在调控的情势下,中国今年GDP增速仍可望达到9%。而且中国经济抗风险的能力较强,有广阔的内需市场,经济回旋余地大。广大的中西部还有极大的发展前途,是防止中国经济急转直下的缓冲地带。

      不错,目前中国确有较大通胀压力,但中国经济基本面发展势头依然良好,强大的实体经济为人民币稳定夯实了基础,人民币在国际社会的信用越来越高。再说,做空人民币对中国也是有利无害,人民币贬值有利于中国出口贸易,加大贸易顺差,反而帮了中国的大忙。

      经济学原理对“经济硬着陆”给出的定义是:在国民经济的过度扩张,导致极大地超越了其潜在增长能力,严重地破坏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均衡关系的情势下,用“急刹车”的办法进行“全面紧缩”,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跌降,陷入经济萧条。简言之,经济硬着陆需要两个充分必要条件:一次性动用强力的财政货币政策,大规模牺牲国民收入。无疑,眼下中国经济并没有这两个充分必要条件。

      当然,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经济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这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矛盾。只是套用西方的“药方”,难以治好“中国病”。中国要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为了将中国经济巨舰驶入安全航线,管理当局需尽全力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性。经济硬着陆是经济政策剧烈波动引起的,只要政策持续,经济基本面就不会大起大落。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的,但脚步必须慎重。只要我们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就能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媒体专栏作家)

      

      楼市显现

      僵局将被打破迹象

      ⊙谭浩俊

      

      标准普尔下调了中国房地产业的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支撑标普这么做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控政策的不断加码,使房地产市场陷入僵局;二是开发商资金链越绷越紧,随时有断裂的可能。这两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据此唱空中国房地产业,依据却是很牵强的。

      首先,这是任何宏观调控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和出现的现象。既然是调控,就意味着要把“热”度降下来,就必然要动用政策工具。而对楼市调控来说,所谓降温,说白了就是利益博弈,那就会有僵持局面。而一旦开发商认识到僵持时间过长,会对自身利益带来不利影响时,自会主动打破僵局。目前,僵局即将被打破的迹象已经显现。

      至于开发商资金链紧张,真是楼市调控希望看到的结果。要知道,只要开发商资金链不紧张,僵局就不可能打破。而一旦开发商资金链紧张了,僵局打破的时机也就到来了。

      其次,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与美国完全不同。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是长期形成的房地产泡沫与金融泡沫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从内向外的力量。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被动应对的。而我国当下出现的市场僵局和开发商资金链紧张,是政府主动调控、主动挤泡沫的结果,因此,不可能使房地产市场崩盘。即便出现大规模的资金链断裂,也可以通过政策调整予以化解。

      其三,目前楼市已渐渐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经过一年多的调控,楼价趋于稳定并出现了下降趋势,成交量在持续多个月低迷后也有了升温迹象,开发商的资金仍保持一定增幅。而一旦开发商主动选择降价、打破僵局,那么,调控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小了。

      不能不看清楚的是,尽管标普以及部分国外投行在唱空中国房地产业,但外资却在做多中国房地产业。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金额达266亿元,同比增长57.3%,远高于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如果中国房地产业真的已很“负面”,外资还会青睐中国房地产业吗?

      笔者以为,倒是标普等对央企在房地产市场的定位、地方政府对待“土地财政”的态度两个问题的评说,更应值得我们重视。标普认为,中国房地产业中的央企比民企具备相当优势,他们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背后还有母公司支持,在信贷全面收紧的情况下,利用和银行业的良好关系,更容易获得贷款,获得市场竞争力。

      虽然央企也是市场经济主体,可以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问题在于,央企从进入市场的第一天起,就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如何把这种优势“公平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下一步房地产市场的重新洗牌都十分重要。所以,对这个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房地产业的过热局面,与各地政府的“土地财政”是分不开的。正是地方政府从土地上拿走了太多的利益,才使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断增多。那么,在调控取得成效以后,会不会出现反复呢?那就要看地方政府对待“土地财政”的态度了。假如地方政府继续迷恋“土地财政”,房价就会继续上涨,反之,则会稳定。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