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特别报道
  • 5:焦点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价值
  • 11:信息披露
  • 12:公司前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眼力即财富 藏家是过客
  • 分币收藏
    有价无市
  •  
    2011年6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T7版:艺术资产·收藏 上一版  下一版
     
     
     
       | T7版:艺术资产·收藏
    眼力即财富 藏家是过客
    分币收藏
    有价无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眼力即财富 藏家是过客
    2011-06-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莉萍

      “带着理论找实物,见到实物查资料。如此周而复始,眼力才能长进,眼力即财富。”藏家吴慈的收藏理念虽说简单实用,却是他在几十年的古玩鉴藏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听他讲述古玩的审美和保护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轶事,既有趣又长见识。

      ⊙记者 王莉萍

      

      古玩鉴藏 考验眼力

      在收藏家吴慈的家里,堆满了他几十年来四处寻来的宝贝。虽然它们已然斑驳古旧,但听吴慈讲述每只古瓶、每张桌椅经历的风雨和沧桑,既有趣又长见识。期间,吴慈拿出一只紫砂壶给我们欣赏。在座的每个人在把玩紫砂壶时都有不同说法,有人说它造型周正、比例协调;也有人说它做工精致细巧、格律严谨,是壶中极品,吴慈只是浅笑不语。这时一位藏家指出,壶身和壶盖不是一套,壶盖是另外配的。吴慈高兴地说“只有他的眼力够了”,其他人不禁莞尔。

      因为十几年的古玩鉴藏实践经验,吴慈的眼力炉火纯青,在他的《古玩鉴别十八法》一书中,系统地将鉴别古玩总结为:看包浆、观足底、睹釉色、透胎骨、窥珠光等十八种方法,并以实物照片和事例为佐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不过,书上的理论依然比不上听他当面讲述。

      

      瓷板红木插屏之谜

      30年前的吴慈还是农民,学历不高,初中也只读了一年半。因为祖上家底颇丰,吴慈小时候家中藏有许多瓷器、字画和古董家具,虽然这些藏品都没能保留下来,但他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之余,一有机会还会收集一些老物件。

      很多年前,一位朋友来找吴慈,说某户人家老楼秘阁发现了一件插屏,他想高价购买,可主人不肯。虽然无法识别作者是谁,但书画均佳。吴慈一听马上来了精神,于是随朋友一起去看宝物。

      “那家主人把桌椅移开,爬入暗阁将插屏拿了出来。目睹似曾相识的王羲之宠鹅图,一见如故。但作者是谁,我们都看不出来。主人不卖,我们请求他赠予,不料主人欣然应允,这就是缘分。我们回赠了礼物,还拍了录像留作纪念。人与人、人与物皆因缘而相聚。”吴慈认为,藏品是永恒的,而拥有它的藏家只是过客。每一个藏家只是负责把藏品传送一程,保管一段时间。“东西在谁那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如何保护得更好。”

      几十年以后收藏兴起,吴慈重新观赏这件瓷板,反复阅读题跋。“右军宠鹅,龙集庚(1930)年夏月上濣撰黄慎之法‘口西昌’(这三字未看懂)写于珠山。其方格一字看似简写‘张’字,下面难识的二字以为是名,就成了张某某,名不见经传。而‘集’字看上去似‘东’字,也不解其意。红木瓷屏虽美,可惜与珠山八友无缘。”作者是谁?仍无从知晓。

      “人生要有故事,藏品也要有故事。这件瓷屏从出品至今已经有81年了,因为作者成谜,也就遗失了一段跌宕起伏的趣闻轶事。后来朋友送我一本《瓷板画珍赏》,细读之后恍然大悟,这件插屏不但与珠山八友有缘,而且还是八友之首王琦(1884—1937)的佳作。王琦号碧珍,江西新建人,17岁至景德镇,最初以捏面人为生,后改学瓷画像,先学钱惠安,后学黄慎画风,以写意人物与草书见长。王琦的人物画神情捕捉准确,刻画细致入微,原因是他吸收了西洋绘像的晕染技法,俗称‘西法头子’。王琦还有捏制面人的绝技,能迅速把握对象,又擅长黄慎的笔意技巧。民国年间人物瓷画凡书‘龙集某某年,撰黄慎之法’又西法晕染头像书画俱佳者,一定是王琦。”吴慈的瓷品收藏就是从这块瓷板红木插屏开始的。

      

      结缘珐琅彩罐

      因为收藏,吴慈曾经耗去家庭的全部财产,很多时候,一家人还得借债度日。因为坚持,吴慈的收藏渐成规模且在业界颇有名气,期间有不少收藏大家慕名找到他,希望从他那里买得一两件珍品。但在这些愿出高价的收藏大家面前,吴慈坚持只藏不卖,“遇到有缘人,我可以相送。”

      “多年前,有一位爱好收藏的老总来访,想观赏瓷器,于是我拿出了两件上等瓷品,他看中了一件打算买下来。因为是贵客,我犹豫之中漏出了一个零头,他嫌贵。我突然想到朋友有一件官窑器,于是陪着老总一起去观赏。到了朋友家说明来意,朋友捧出那件人见人爱的精品瓷器。罐高16厘米,口径19厘米。分量适中,胎骨细腻洁白,内施松绿釉,为乾隆年间的常用釉。罐上端蓝料精绘如意云龙纹,下端蕉叶纹,非常精美。底色为白釉,上绘精美的缠枝莲。老总也非常喜欢,急着要听售价,谁知朋友竟然报了一个让我震惊的白菜价——2万元。其实我也一直很喜欢这件官窑器,心想自己朝思暮想的宝贝就这么便宜地被人买走,真是遗憾啊。不料这位老总只愿意出三分之一的价格,朋友心中一凉下了逐客令。我心中庆幸峰回路转,精品未失。因为朋友等钱用,于是我花了4万元买下了这件官窑器。真是缘分啊。”

      据说那位老总回去之后打来十几通电话求购,但已经晚了。“这位老总在香港拍卖行出手阔绰,花几千万买件瓷器不在话下,他曾汇800万元买了一只瓷瓶,连拿也不去拿,随便搁在拍卖行一年多时间……他曾在饭后茶余请专家鉴定藏品,捧起一件问新还是老?专家说新的,‘嘣’的一声摔在地上……他一连摔了五六只藏品,也毫不吝惜。在拍卖行里的气魄,到了民间藏家那里却变得谨慎了。”吴慈再感慨一句:收藏讲缘分。

      “很多年以后,我们才读懂这只罐是一只珐琅彩精品。它就像文言文一样,反复阅读,愈发精彩。”吴慈说,珐琅彩是宫廷精品。铜胎画珐琅始于明代,以景泰朝最负盛名,即著名的景泰蓝。

      “瓷胎画珐琅始于康熙年间,珐琅釉为不透明和半透明具有光泽的物质,以铅丹、硼酸盐、玻璃粉(故又有彩料之称)等化合物溶制而成;加入颜料(金属氧化物)在生瓷或釉瓷上绘制而成。凡珐琅彩,底款必然‘蓝料凸起’,书写皇朝年号。如康熙御制、雍正年制,乾隆年制,还有单线或者双线方框。看瓷器的档次主要看胎骨、釉色、绘事、雕刻、做工等是否精细精良。”

      因为禁不住藏友的求购,吴慈最后以这只珐琅彩罐换了一幅沙耆的油画。“瓷器收藏,要多看书籍和国家馆藏品,才能融会贯通。带着理论找实物,见到实物查资料。如此周而复始,眼力才能长进,眼力即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