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特别报道
  • 14:特别报道
  • 15:特别报道
  • 16: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调查
  • A8:公司巡礼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信托对话录:
  • 上海信托傅帆:
    转型资产管理 培育信托核心竞争力
  • 借力制度优势
    信托理财发力高端市场
  •  
    2011年6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T8版:钱沿广角 上一版
     
     
     
       | T8版:钱沿广角
    信托对话录:
    上海信托傅帆:
    转型资产管理 培育信托核心竞争力
    借力制度优势
    信托理财发力高端市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信托傅帆:
    转型资产管理 培育信托核心竞争力
    2011-06-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唐真龙

      作为一家老牌信托公司,上海信托到2011年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近期,这家老牌信托公司正在发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从企业形象、品牌管理到业务运行,上海信托正在发生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在信托业转型的大背景下,这家公司在探求业务新模式方面走在了前列。信托业的出路在何方?信托业该如何培育行业核心竞争力?信托公司该如何做资产管理?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上海信托总经理傅帆。

      ⊙记者 唐真龙

      上海证券报:上海信托的历史在行业中比较悠久,从过去的“上国投”到如今的“上海信托”已经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当前来看这个历史对上海信托如今的发展有何助益?

      傅帆:上国投是在1981年成立的。当时为了促进对外开放,国务院批准了十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公司,上国投就是其中之一。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成立了上海投资信托公司。当时的股东主要是上海市财政局和上海市几家大型国有企业。其实,上国投最早的业务是从咨询和贸易做起的。随着咨询贸易的发展,逐步涉及投资业务,后来又从事过证券业务、房地产业务,变成了一家综合经营的公司。但其主要的业务还是为上海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提供投融资服务。2001年《信托法》颁布,上国投开始回归信托本业。

      三十年的历史对上海信托如今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首先是在品牌方面。这三十年来,国内经济起伏波动比较大,信托行业也经历了多次清理整顿,不少信托公司因此而消失了。但上海信托在历次波动中均保持了稳定的经营,特别是在1998年—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得到了诸多肯定。2001年重新登记至2010年底,上海信托所有到期710个信托计划全部安全兑付,实际平均收益率明显高于平均预期收益率,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回报,对外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品牌形象。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财富管理,这个口碑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更为雄厚的资本实力也是上海信托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上海信托是一家老公司,我们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收益来自于之前布局的一些长期投资,比如上海一些主要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这些投资每年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充实了我们的资本实力。另外,我们的自有资金也可以助力信托业务的发展,包括种子基金的培育等。

      上海证券报:近期有一些信托业新规出台,各信托公司都在谈论“转型”的话题,上海信托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业务转型进展如何?

      傅帆:“全面调整、主动转变”是信托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在严峻复杂的金融背景和市场环境下,上海信托在2008年就聘请麦肯锡咨询公司协助制定战略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细化为更具操作性的《2010-2014五年发展战略规划》。

      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信托行业70%以上的收入还是来自较高风险的融资项目,30%左右的项目是平台类业务,即原来的银信合作业务。我个人认为,信托业的核心竞争力一直不是很确定。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也在考虑信托业务的转型:平台类业务毛利率非常低,完全靠价格的竞争,另外还会触及政府宏观调控的底线。而融资类业务在目前国内金融市场要求刚性兑付的背景下,信托公司本身所承受的潜在风险是很大的,随着信托资产规模的提高,行业本身所集聚的兑付风险越来越大。信托公司需要有一个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考虑转型的问题。

      2009年下半年我们已经开始布局一些权益类的产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上海信托已经形成了较丰富的公司产品线。另外,在制度建设与流程梳理、合规建设、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这两年我们都做了很多工作,基本适应了业务转型的需要。

      上海证券报:在传统信托业务和主动管理业务二者之间,上海信托是否有所取舍?目前公司的业务架构是如何的?哪类业务将是公司在未来主推的?

      傅帆:由于每家公司的资源都有限,因此在传统信托业务和主动管理类业务之间要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对于传统业务要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但我们会把更多精力放在业务转型上。对信托行业来说,资金的需求和供给情况目前

      都是比较有利的。从资金需求来说,目前银行信贷资金收紧,资本市场融资和再融资紧缩,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找到信托公司,来寻求投融资解决方案。而从资金供应方面来看,今年的房地产市场和股市都不太理想,而信托产品比较安全,收益相对较高,信托行业因此吸引了大量资金。这对传统业务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但从风险来看,今年的市场风险在加大,政策风险和合规性风险都正在增加。

      总体上来说,今年在传统业务上,我们还是采取稳健的态度,适当控制增长速度。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创新方面,包括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发展信托QDII业务等。

      上海证券报:上海信托是否有计划在上海之外的地区开拓业务?如何布局?

      傅帆:作为一家老牌公司,上海信托在业内一直被视为比较稳健的公司。我觉得稳健主要是从合规性上来考虑的。关于信托公司在异地展业问题,银监会的态度一直是比较谨慎的,对于异地业务的风险控制等,我们也做过些研究,打算进行比较谨慎的尝试。随着业务能力的提高,上海信托“走出去”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未来会有这方面的考虑。目前我们还是有选择地对一些市场进行研究,这些市场不一定是北京、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而更多考虑到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比如江浙地区的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无论是从经济实力、项目来源还是民间财富的积累方面都有较强的吸引力。我们会重点在这些地区发展。总之,今年在这方面我们将会做更加积极的尝试。

      上海证券报:整个信托行业感觉一直比较低调,可能是行业特色,但近期我们也感觉到行业内正在起变化,您如何看待信托行业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傅帆:从历史上来说,大家认为信托低调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信托公司的性质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对市场营销的认识尚待提高;另外也和信托公司的主营业务有关,因为信托公司主要是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不需要过于关注市场营销。但随着信托公司回归信托本源业务,目前信托公司越来越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除了上海信托之外,越来越多的一线信托公司也在进行品牌的二次塑造。我认为,资产管理行业最重要的还是品牌。

      2010年,我们正式启动了品牌战略管理实施方案。聘请国际知名品牌咨询公司对公司品牌赋予全新视觉形象和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2011年公司继续和国际一流公司合作,让其为品牌中长期规划和实施策略出谋划策,助推公司品牌的推广和发展,全面、有效、系统性地实施品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