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特别报道
  • 14:特别报道
  • 15:特别报道
  • 16: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调查
  • A8:公司巡礼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企业海归老总们的短板
  • 高度警惕人民币单边急速升值风险
  • 有效控制央企海外投资风险的
    最佳办法
  • 半年白辛苦,心情真郁闷
  • 日本“退回发展中国家”?
  • “电荒”或将是推进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契机
  •  
    2011年6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企业海归老总们的短板
    高度警惕人民币单边急速升值风险
    有效控制央企海外投资风险的
    最佳办法
    半年白辛苦,心情真郁闷
    日本“退回发展中国家”?
    “电荒”或将是推进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契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有效控制央企海外投资风险的
    最佳办法
    2011-06-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敬伟

      ⊙张敬伟

      

      针对央企海外资产监管的两份重要文件——《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境外资产监管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近期在国务院国资委的主导下“重磅”出台,并将从今天起施行。

      全球化时代,海外投资成为必然。无论国企还是民企,投资海外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增值,而不是充当败家子冤大头,更不是慷国家之慨而玩蚀本的资本游戏。投资有风险,有赚有赔符合市场法则,若赔得有道理,有熨帖市场之道,这样的蚀本是可以原谅的。可是,若赔得不明不白,投资者就要为自己的不负责任和失当的市场行为埋单。

      根据国资委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已经超过1.5万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588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了1万亿美元。其中,国企占据了半壁江山。

      那么,这些国企(大多为央企)的投资收益如何?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例,由于不少央企投资金融衍生品,当时有68家央企曝出114亿美元的海外业务巨额浮亏。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钢集团等央企都曾榜上有名。投资海外风险极大。如果说投资美国都不保险,投资利比亚流失188亿美元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场投资失误的主因,一方面是监管不到位。我国海外资产管理机制,缺乏系统和强有力的制度化约束,仅有《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规定。加之央企“扁平化”改革不到位,还未形成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有的央企公司层次多达11级,层级过多,管理效力难以触及底层,导致缺乏战略协同,造成下层级的投资随意性。另一方面,央企摊子太大,要兼顾内外两个市场,在内习惯了靠政策闯市场,在外则缺乏博弈市场的经验和能力。如此情形之下在海外闯荡,不交学费才怪。更重要的是,由于海外投资制度监管乏力,对于投资失误者无法有效追责,使得央企投资海外有时候会更加盲目。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故意投资失误,甚至和外商勾结,以谋取个人私利。

      因此,若无制度化的硬约束,若无切实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央企海外投资就很难有健康的发展。就此而言,国资委出台两个“办法”就是为了堵漏洞,让央企负责人重视海外投资的风险性,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约束,否则投资失误就要担责。

      只是,很让人担心的是,就这两个纸上的“办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海外资产流失问题?毕竟,央企海外投资,已成潮流,要控制风险,光凭“猛药疗治”式的暂行办法是远远不够的,凭借这些海外资产的市场惯性,仅有紧急出台的办法是很难扭转的。控制央企海外投资风险,是个长期任务,需要长治之策。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公众要的是央企投资海外的项目、资金、盈利和亏损的信息公开。若信息不公开,则公众就不可能有效监督,只会造成公众的误读和怀疑,有关投资美国“两房”亏损多少的说法就是明证。因此,遏制海外资产流失的最好办法就是信息公开。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