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价值
  • 10:公司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广告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T1:报庆特刊
  • T2:报庆特刊
  • T3:报庆特刊
  • T4:报庆特刊
  • T5:报庆特刊
  • T6:报庆特刊
  • T7:报庆特刊
  • T8:报庆特刊
  • T9:报庆特刊
  • T10:报庆特刊
  • T11:报庆特刊
  • T12:报庆特刊
  • T13:报庆特刊
  • T14:报庆特刊
  • T15:报庆特刊
  • T16:报庆特刊
  • T17:报庆特刊
  • T18:报庆特刊
  • T19:报庆特刊
  • T20:报庆特刊
  • T21:报庆特刊
  • T22:报庆特刊
  • T23:报庆特刊
  • T24:报庆特刊
  • T25:报庆特刊
  • [我们在场]旧报
    重读
  • 躬履艰难节乃见 “5·30”大跌中的上证报
  • 上海股市的“一分钟”
  • [我们在场]亲历
  •  
    2011年7月1日   按日期查找
    T5版:报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T5版:报庆特刊
    [我们在场]旧报
    重读
    躬履艰难节乃见 “5·30”大跌中的上证报
    上海股市的“一分钟”
    [我们在场]亲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们在场]亲历
    2011-07-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创出十年新高。

      依靠一篇财经报道就想发动一波大行情,无异于痴人说梦;但一篇有分量的财经报道,却足以成为行情启动的“导火索”。《上海证券报》的头版头条,有幸成为了这根“导火索”。

      当事人回忆:写成这篇报道 我很自豪

      十多年后,记者在上海联洋社区的一栋高层楼房里找到了正在练习声乐的李威。如今的她,已不再是当年奋笔疾书的记者,转行成为了上海彤源私募基金的董事长。聊起“5·19”,李威依然记忆犹新。

      “中国股市当时已经低迷了很久,但我却感觉到低迷市场的背后有一股巨大力量正在慢慢地聚集起来,随时可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李威所说的巨大力量,指的就是互联网。“很多人都说“5·19”是政策市,我觉得政策确实为股市创造了良好的上涨环境,但真正点燃人们投资热情的,还是因为市场自发寻找到了新的热点。”

      1999年的春天,一群“先知先觉”的人们首先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气息,网络——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全球人类生活方式的新事物,正是在那一年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记得那年春节假期,在三亚的海滩上,我与归国好友聊天时第一次了解到了互联网这个概念。”李威回想起当年情景,仍感到兴奋不已。“我听说美国的互联网产业已经全面起步,大型公司如思科、雅虎、亚马逊等,都已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当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网上聊天、网上阅读,甚至网上购物,在那之前,这些都是只在科幻小说里能见到的场景。”

      假期结束后,李威立即进入工作状态,不仅采访了当时国内对互联网颇有研究的前沿人士,还搜集了大量资料。在此期间,她发现国内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触网”,而机构投资者也陆陆续续地开始关注网络股。

      “我向报社领导提出,想写一组有关上市公司进军互联网的特稿,这个想法得到了报社的大力支持。”事实上,报社当时仅有一根需拨号才能上网的网线,“互联网”实在是一个陌生的新鲜事物。

      查阅资料、大量采访、撰写稿件……李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报社编辑部则数易其稿,最终决定,自5月19日起连续刊登这组报道。“定稿当天大家忙到深夜,一回到家我就蒙头大睡,第二天10点多才醒,那时候早已开盘了。”果不其然,稿件见报当天,行情无比“给力”,网络股股价表现如同打了鸡血一般亢奋。“很多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你写的真棒,上证报真棒。”

      “5·19行情”引发的反思

      “5·19行情”中,投资者对网络股的想象力是无穷的。综艺股份,因参股8848网站,被认为是中国的“亚马逊”;具有初级网络游戏概念的海虹控股,是因为参股了“联众游戏”;电广传媒则具有“三网融合”概念。当年最具想象力的是上海梅林,公司具有梅林正广和饮用水配送体系,投资者认为,用户可以在网上订购其任何食品,凭借送水黄鱼车,将食品送进千家万户……

      由“5·19”引发的网络股牛市行情长达近两年,综艺股份、海虹控股、上海梅林三只股票并称网络股“三剑客”,股价复权后的最高涨幅分别达到了694%、598%和504%。

      虽然网络股行情曾经盛极一时,但最终却是在泡沫刺破中收尾。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到达了2245点的高峰,此后,随着美国纳斯达克网络股的率先崩盘,国内网络股也开始痛苦地“挤泡沫”。投资人发现,网络股的盈利并非想象中大幅增长,不少公司空有网络其名,并无网络之实。所谓的“网络股三剑客”,最终并没有成为伟大的互联网企业。国内的投资者虽然发现了互联网改变人类生活的趋势,但在股票投资上最终遭遇了彻底失败。

      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早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上网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伟大的互联网企业更是屡见不鲜。

      回首往昔,资深股民不仅嗟叹,投资网络股的大方向没有错,但因过度炒作形成的网络股泡沫,依然非常可怕。

      回眸“5·19行情”,我们看到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媒体大胆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同样,我们也尝到了恶炒概念的苦果。相信,这也是“5·19行情”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