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证券报,曾经有一个很出名的记者,名叫“周晓”。
曾几何时,她是小散投资者的知心大姐,是证券市场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正义天使。
其实,这个周晓,只是一个化名,是报社编辑部用以和遭遇法律困境的中小投资者沟通的一个具体符号。
这个周晓之所以能够名声鹊起,离不开其背后一个强大的维权律师志愿团。
在志愿团成员中,有知名公司证券法律专家顾功耘教授和顾肖容教授,曾任上海律师协会会长的吕红兵律师,有以红光案、银广夏案和科龙案闻名的严义明律师,有代理大庆联谊共同诉讼案的宣伟华律师,也有代理民事赔偿案最多的宋一欣律师……
报社酝酿维权律师志愿团是在1998年前后。当时,上市公司造假成为证券投资者的切齿之恨。但令人无奈的是,当时制度保障不力,司法救济缺位,造成了一些中小投资者投诉无门,索赔无路或者说索赔代价很大的现实窘境。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鉴于此,上海证券报开始着手跟一些律师联系,从证券、法律给这些投资者施以援手。
郑百文事件是维权志愿团成立后遭遇的首个证券市场造假案。针对郑百文事件,志愿团成员呼吁建立“中小股东集体诉讼登记制度”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以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其后,又多次召集京沪两地的法律界、证券界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与此同时,一些律师根据手头的一些案件,开展个案推进。比如说,严义明律师以红光案、银广夏案为切入点,奔走于多家有管辖权的法院,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的建立。
在此期间,上海证券报经常在醒目位置对投资者维权的司法救济做出重点报道,辟出专版对民事赔偿建设制度进行重点探讨。不少文章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证券民事赔偿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1·15通知,法院受理证券民事赔偿案件的大门正式开启。
这些著名的法学专家、律师能够汇聚到上海证券报的旗帜下,并且无偿为上证报的读者服务,也曾经引起很多人的不解,市场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不了解内情的人甚至说这些律师沽名钓誉。
面对这些质疑,律师们并不退缩。精通日语,担任多家日本企业常年法律顾问,商业收费不菲的严义明律师曾经说,“客观上讲,我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公正的证券秩序的建立、是否维护了中小股东的权益?结论是肯定的。当然,我通过做这些事情也出名了。假定一个人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来出名,又有什么不好?”
正因为有了强大的律师团队作后盾,证券民事赔偿从此成为上市公司造假者心惊胆战的利器。随着配套制度的完善,证券民事赔偿的司法实践遍地开花。从红光案、大庆联谊案到银广夏案、生态农业案、东方电子案,以及科龙案,每一个民事赔偿案的背后,都有上海证券报维权律师志愿团成员律师的参与。
尽管现在周晓已经在版面上淡化,但是上海证券报为投资者的正当权益奔走呼告的热情和举动从未淡化,其为推动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