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价值
  • 10:公司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广告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T1:报庆特刊
  • T2:报庆特刊
  • T3:报庆特刊
  • T4:报庆特刊
  • T5:报庆特刊
  • T6:报庆特刊
  • T7:报庆特刊
  • T8:报庆特刊
  • T9:报庆特刊
  • T10:报庆特刊
  • T11:报庆特刊
  • T12:报庆特刊
  • T13:报庆特刊
  • T14:报庆特刊
  • T15:报庆特刊
  • T16:报庆特刊
  • T17:报庆特刊
  • T18:报庆特刊
  • T19:报庆特刊
  • T20:报庆特刊
  • T21:报庆特刊
  • T22:报庆特刊
  • T23:报庆特刊
  • T24:报庆特刊
  • T25:报庆特刊
  • 政策预期分歧明显 2600点是“底”成券商共识
  • 不以盈利为目的
  • 下半年关注“确定性” 券商锁定四大行业
  • 每日关注
  • 十大券商“点睛”
  •  
    2011年7月1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政策预期分歧明显 2600点是“底”成券商共识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下半年关注“确定性” 券商锁定四大行业
    每日关注
    十大券商“点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不以盈利为目的
    2011-07-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建华 ○主持 于勇

      ⊙朱建华 ○主持 于勇

      

      7月1日,既是党的生日,也是上海证券报创刊纪念日。每逢这样一个时刻来临,总不免让人抚今追昔、感怀一番。

      “上证报刚创刊那会儿,头几期还是亏的。”说起来许多人或许还不信,但这却是事实。虽然尉文渊那时曾多次强调“我们办上证报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在交易所本身还处于举债创建的初期,办一张不盈利甚至亏损的报纸,头顶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在没有印厂,没有排版设备,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办报,如果还不盈利的话,真不知道为什么要办这份报纸?当时确实有些人不理解,就连交易所内部,甚至市人行的某些领导也都不能理解。

      但幸亏市场很快就给出了答案——证券市场确实太需要像上证报这样的主流媒体了。那时电视及网络的资讯都远不如现在发达,市场迫切需要有权威媒体宣传解读管理层意图;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和上市公司公告;引导正确的投资理念;表达广大投资者的诉求……。上证报的创刊及每一期的发行,都在证券市场上激起阵阵涟漪。“上证报怎么说”、“尉文渊在上证报上说什么”等,一时成为红马甲们讨论交流的主题,成为各类股评会以及当时特有的马路夜市沙龙中议论的中心。无论是她最初的那期试刊(1991年6月10日),还是正式创刊后的报纸,甚至多年后翻印的缩印本都受到了各界的好评和读者的“疯抢”。而在经济效益上也很快得到了回报——上证报发行数量在最初的三个月之内就迅速从几千份上升到几万份,一举实现扭亏为盈。尔后,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证报这份事业也越做越大,羽翼日渐丰满。

      有位基金经理在其博客中说了句很精辟的话,“赚钱,是你做了正确的事情而获得合理回报。”虽然笔者很赞同他的观点,但在目前股市中却未必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原因在于,股市中那些成功人士许多靠的并不是真才实学,不是真正的善于挖掘和把握时机能力,而是利用内幕消息等一些不正当手段。这样成功难以让人信服,反而表明,要建立一个真正公正、公开、公平的证券市场,仍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目标。然而基金经理的这句话在上证报发展中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虽说这是上证报二十年前创刊时的陈年旧事,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不以盈利为目的”依然很有现实意义。首先,对于企业来说,不考虑经济效益是不现实的,但在经营中绝不能光想着盈利,确实有比赚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企业的社会价值,社会大众的需要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才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你这个“本”没有了,企业何以安身立命?而盈利是你维护好了这个“根本”之后收获到的果实。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把满足社会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是集中精力在其市场开拓和产品的创新创优上,而是光想着怎样赚快钱、赚大钱,那就是舍本求末,难免会想办法投机取巧,或做些旁门左道的事,难免会陷入弯道甚至歧途。

      其次,对于投资者来说,好公司的标准不仅仅是看企业一时的盈利情况,而是要看该企业是不是重视社会效益,是不是专心致志地看护好自己的“根本”,以及全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我们试着用这种眼光来审视当前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就会发现,虽然这个市场有像中兴通讯、万科这样的优秀企业,但也有不少企业是不及格的。比如那些今天投资这个矿,明天投资那个网,市场热捧什么就去投资什么的企业,它们的存在有什么价值吗?而问题更严重的是那些为牟利而在财务报表中造假,在产品中掺入对公众身心有害物质的企业。还有那些造成环境污染却仍然无动于衷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公众会容许它们继续存在下去吗?虽然这些企业一时赚到了钱,但绝对成不了“百年老店”,甚至可能存续不了三五年。投资者选股时应该擦亮眼睛,尤其是那些崇尚长线投资的人们。

      (作者系本报编辑出版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