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对于基金行业来说,是在一个不确定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个不太美妙的结果。
根据第三方的统计结果,截至6月30日,偏股基金中仅有24只获得正收益,标准股票基金平均亏损8.03%。尽管统计年份只是半年,用来评价公募基金的收益实在太短,但这个过程肯定有可以总结和提高的部分。2011年半程跑的“得失教训”就是本期周刊关注所在。
⊙本报记者 周宏
教训一:排名难为
从第三方统计数据来看,公募基金首尾业绩差26个百分点。其中,表现较好的基金最高有6%以上的半年回报,而表现差强人意的有近20%左右的跌幅,差距不可谓不大。估计,业内又有不少的声音,会来分析行业表现最佳者和最差者的差异性。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2011年上半年,基金的业绩表现有相当大的“偶然因素”。比如在投资风格方面,2010年下半年大吃苦头的大盘价值风格,在2011年上半年成功崛起,在当年领先的股票基金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
但是,正是2010年下半年小盘成长风格过度旺盛,导致了很多小盘基金经理“一鸣惊人”,大盘基金经理格外惨淡。2011年上半年,小盘股风险暴露,大盘股相对抗跌的格局,也使得选股风格成为2011年上半年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因素造成的业绩显然不能概括为实际能力的差异(和去年下半年一样)。
彼得林奇曾说过,投资的关键是区分幸运和能力,对于2011年上半年的基民而言,同样如此。
教训二:策略难为
2011年上半年的另一个教训在于,策略的判断越来越难,这个难点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方面是去年末基金经理的普遍观点在2011年中大比例失准。另一个方面则是策略判断在2011年上半年的业绩中的贡献并不明显。
谈论2011年的策略观点,那么翻开整个上半年中的基金报道应该是印象令人深刻。2011年初,行业里讨论的是更多的是机会,可事实上,2011年上半年市场更多的体现的是风险。伴随着时间推移,大批的基金经理转到开始关注政策风险时,周期股的行情启动,待市场都开始关注全球经济复苏和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时候,中国政策应声紧缩,等到6月中,市场都聚焦紧缩风险后,股市和美元都应声而起了。
事实上,不仅是基金,其他机构,包括曾券商,私募、外资、保险等,在2011年初都是昏招迭出。这不是机构的能力退化,而是市场的进化成熟程度惊人。
教训三:波段难为
2011年前6个月的第三个特点,则是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都显得格外的大,其中的很多波动应该是超出场内投资者的预期的。因此,今年善于波段操作的投资者“马失前蹄”的格外的多。
从政策风险方面看,关于通胀的问题的严厉程度,2011年初投资者虽有认识,但认识明显不足。曾记得2011年初,尚有基金经理声言,2011年是个淡化政策的一年,可结果恰恰是,2011年啥都可以淡化,就是政策和宏观风险不能淡化。
从市场波动看,尽管因为指数结构的原因,市场的全样本指数的整体波动幅度并不是太大(也不算小),但从具体个股看,很多个股的波动幅度甚至超过去年,且突然性明显加大,估计这个给趋势投资者带来不少影响。
通胀不仅无牛市,而且也没有多少甚至波段操作机会,这个教训应该被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