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宏
上周的新闻热点再次被基金人才流失所吸引。根据一些媒体记载,今年以来已有20家基金公司23名高管先后传出变动消息。短短一个月内,就有5名基金公司总经理传闻可能变动工作岗位,相对于行业内的60余家公司中,这个消息应该很是触目惊心。
按照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架构设置,基金公司总经理位居整个公司的核心位置,担当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也手握不小的权力。历史上,公募基金公司的老总更迭也屡屡引起团队动荡。
因此,忽拉拉的一下子那么多公司老总要离职的消息,着实让人关心、关注以及担忧。
基金公司老总的更替的影响,其实不亚于欧洲的足球俱乐部的更换主教练——有些影响甚至更大。道理很简单,基金公司的组织更加复杂,生产力的形成更加复杂。
对于足球俱乐部而言,上场就11个球员,算上替补也就20多个。但是一个主教练的更迭也会引起很大的波动,原来球队的风格会不会变化?球队的明星会不会离职?新的教练会不会大批量更换原有团队,甚至整个教练班子,乃至梯队的设置会不会有影响,都是球迷担心的地方。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就更复杂一些,除了同样面临的经营风格、团队稳定等问题外,公司的战略重点、业务投向、考核激励、用人机制等等都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轻微的一些变动,对于整个团队的影响都是很明显的,还有那些更隐蔽但同样重要的因素——工作士气和效率等等。
确实如一些业界人士所说,更换老总和基金经理,未必对于所在的公司和行业就是负面影响。有时候,适当的人员变动,也是行业和公司保持活力、重新崛起的契机。这个道理在足球俱乐部上也是说得通的。
但是,如果一个行业始终以国外成熟行业的两倍速率在更换阵容,是不是就应该追问,为什么中国基金公司人事的变动如此之大?
如果,那么多准备离开和尚未离开的人心中有如此之多的遗憾和埋怨,是不是就应该追问,这个行业的体制是不是有了需要大力改进的地方。
如果,那么多已经发生的人事更替,都有差异巨大的公开版本和业内的坊间版本,是不是就应该追问,这个行业的职业化水平、透明性,以及行业治理是不是有些东西需要拷问。
离职不可怕,但是如果原因都不是促使行业更好的发展的因素,而是其他方面就很让人担心了。这意味着这些问题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行业的文化和“心”出了问题。
人荒不怕,心“荒”了就是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