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营销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公司巡礼
  • 通胀压力未减 当前货币政策基调仍需坚持
  • 经济增速回落成共识 专家称两位数增长难再现
  • CPI将“前高后不低” 全年涨幅或达4.7%
  • 寻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公司
  • 上海举办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知识竞赛
  • 保监会规范保险营销员佣金比例
  • 非制造业PMI连续两月回落
  • 首个多空策略指数即将发布
  •  
    2011年7月4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通胀压力未减 当前货币政策基调仍需坚持
    经济增速回落成共识 专家称两位数增长难再现
    CPI将“前高后不低” 全年涨幅或达4.7%
    寻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公司
    上海举办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知识竞赛
    保监会规范保险营销员佣金比例
    非制造业PMI连续两月回落
    首个多空策略指数即将发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通胀压力未减 当前货币政策基调仍需坚持
    2011-07-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沈建光

      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作者 沈建光

      (作者系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

      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公布了6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结果显示,6月份PMI延续5月份的下滑趋势,环比回落1.1个百分点至50.9%;购进价格指数降至56.7%,比上月大幅回落3.6个百分点。这表明,经济增长适度放缓,货币紧缩政策已成效初显,但考虑到未来通胀压力仍然较大,特别是通胀与房价拐点尚未出现,笔者据此认为,仍需坚持当前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具体分析,6月份进口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双双回落,显示了国内外需求减少对外贸活动的影响。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5%,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另外,出口指数下滑,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及欧洲债务危机升级等因素反映海外经济走弱,也影响中国对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出口。而国内劳动力与原材料成本上涨、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取消及人民币继续升值等因素,相应加大了中国出口商的压力。同样,主要是受到国内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6月份进口指数为48.7%,回落至50%以下。但从部分奢侈品关税逐步降低、个人收入水平提高及人民币保持强势等因素看,预计下半年进口回落有限。总体来看,欧美经济走势、债务危机进展及海外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事关下半年中国出口、人民币及输入型通胀等因素变化。

      至于经济放缓问题,6月份生产指数为53.1%,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另外,新订单指数同样呈现回落走势。6月新订单指数为50.8%,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的双双回落,也显示紧缩政策持续收紧下制造业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和需求减少,经济主体活动已逐步放缓。由此,有关政策“超调”的声音不绝于耳,市场担忧未来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硬着陆”风险,但笔者认为,经济增速放缓是抑制通胀、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而实施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经济适度放缓“不可回避”,但鉴于当前中国消费和投资增长较为平稳,中国经济并未出现明显的降温迹象,故不必过度担心经济下滑与“硬着陆”风险。

      但是,下半年通胀压力依然不减。数据显示,6月份购进价格指数降至56.7%,比上月大幅回落3.6个百分点。尽管购进价格指数回落,显示紧缩货币政策成效初显,但鉴于本轮通胀的长期性特征,仍需维持现有货币政策基本取向。这是因为,国内的长期货币超发所形成的充裕流动性给通胀带来的压力短期内不会得到缓解,产能过剩已随需求大幅提高和淘汰落后产能发生改变,加上劳动工资上涨及资源价格改革等,这些因素都将对物价上涨有持久影响。另外,如果下半年美国经济未见好转,美联储仍可能推出QE3,这将导致美元走弱,并带动大宗商品价格重新进入上行通道,从而加大输入型通胀压力。

      早先已有观点认为,本轮通胀将在上半年见顶回落,但目前数据显示,当前通胀“不跌反升”,仍然处于上行区间,如5月CPI同比上涨5.5%,再创新高。基于6月食品价格、非食品价格环比增长为零的简单推算,笔者预计6月CPI涨幅将高达6.1%。在目前食品价格未见回落、非食品价格增速连创历年新高等情况下,再考虑到当前猪肉价格走势、食品价格的季节性上涨及非食品价格的趋势性上涨等因素,预计本轮通胀峰值可能会延迟至三季度,全年通胀将会达到5.2%,或超过政府年初确定的4%调控目标。

      上述分析显示,鉴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硬着陆”风险的可能性较小,但早前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中小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所剩无几,这一工具控制信贷的影响大于加息,也致使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高企。笔者据此认为,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应优先选择加息手段,这将有助于缓解长期的负利率,也是应对通胀的最有效价格型工具,可以避免对经济增长的较大冲击。

      按照笔者的判断,鉴于未来抗通胀将更依赖于使用价格型工具,在今年年底之前,预计央行至少还会有加息两次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但值得关注的是,在维持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还应当辅以“宽财政”的政策组合,如日前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落实保障房建设等,以防止未来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的“小滞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