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十二
李国旺
在资本市场实践中,投资者往往心思不定而为市场左右,要么太过快速地动,要么运动速度过慢而超过了人类肉体感知的频率,因此,入静的功夫很重要。如果试着在“量子”领域考察,所有物质都以波粒两重性高速运动。波粒两重性是光的本质特征,所谓入静,无非是将机械的、物理的运动减速或者停止,恢复或者发动身体内在的波粒形态的运动,即发动思维的运动。因此,入静是一种有益身体的主观能动的思维行为。思维的波动两重性的量子态运动形式,刚好与股市的行情相类似。人的思维和情绪对股市影响至深,故而股市也出现了类似“测不准”原理的现象,即预测得出时间窗口,却不一定能准确预测行情的空间位置;如果预测行情空间位置,则难以预测具体的时间窗口。
降服“心”中杂念,让心安静,投资者在股市交易中才有可能摆脱情绪波动,避免非理性行为。要想心安静,首先要降服自心,这个自心即由于精神、情感和肉体组成的复合之心,自心如脱缰的野马,难以降服。要想心安静,就必须降服情感和肉体的干扰,心降服了,心自然也就安住了。去除杂念,观察行情波动本相,从行情波动的现象中掌握价值本身,才能掌握价值规律运动的信息。信息虽然是依赖于物质与能量存在,但信息具备超越时空的特性。在深度入静下,对股市运动观想,发现行情自然而然处于波与粒两重状态,无所谓对错或好坏。人心中的好与坏分别的行情,与投资者所处的“利益位置”相关。利益位置决定了投资者心态;思维波动,决定了对外在行情的主观价值判断。从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物理学、光学、神经科学等科学综合研究看,外在行情的好坏,完全是投资者不同心态的结果,心态又是内在利益结构有关。不同投资者的心理结构,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进而形成对股市估值的偏离,认为估值便宜者会主动当多头,认为估值高者会主动当空头,但行情不可能同时是多与空,多空双方因此就会有获利或损失,得利者认为是好行情,将功劳归于自己的本事;失利者则认为是坏行情,将失误归于行情不好。
老子认为,静是一种生生不已,绵绵不绝,极大快速而却像缓慢的动作周期运动而已。在客观世界不存在静止的“物体”,对客观世界静止的感觉,仅仅是人类感知能力不足的问题。古代圣贤强调的守静功夫,主要是指在心理意识和精神境界上的守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种运动的客观规律本质是不变的,是“静止”的,运动只不过是规律的外在表现,也是规律的一种平台化表演。
儒家认为,要入静,先要“格物致知”,即掌握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周期规律,掌握在左肩的顶部出货和右肩的底部入货的时机,这样,不仅效益可期,而且也是控制风险的最佳办法。孔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如果天下太平,牛市行情来了,还不会增值财富,是“可耻”。如果天下大乱,还想发国难财,也是可耻行为。儒家为了待机而动,寻找最好的入市机会,发明了一套自我训练实现“宁静致远”的操作办法。儒家认为,静也是锻炼的一种方法,且不受外在环境约束,随时随地只要安心即可进行静心训练。当然要做到诸葛亮的“宁静致远”功夫,先要条件是“淡泊明志”。静止的境界是什么呢?宇宙万物都是运行不息的,顺应效法天地之道,既要找“自强不息”的成长性的公司,也要找“厚德载物”具有业绩稳定性的蓝筹股,才能顺着价值规律运动的轨道,在一定的时空环境组合成的结构中不妄为,形成人与市场、人与环境的协同,协同与协调,就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静的境界之一。
如何能顺从市场而实现协同呢?所有的市场行业公司或股票,都是中性的,投资者先不要下“对、错、好、坏、高、低”的价值判断,即“无善无恶心之体”;再发挥专业知识,通过具体市场、行业、公司估值的历史比较和国际横向比较,筛选“好”的市场、行业、公司、股票去投资,从而完成“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的情景模拟动作,选择人心运动和市场运动偏离最大的市场、行业、公司或股票,等待两种运动的融合即价值回归过程的实现。因此,观察意念围绕市场运动、协调主观思维与客观运动,就是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守静。如果主观思维与市场的客观价值运动协同,流动的心识将渐渐引入规范的观想渠道,止水澄波,清风徐来,微波不兴,达至“知止而后有定”的守静。如果守静到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内外圆融的地步,自然就实现真正的静心了,那样,无论世事如何纷扰,无论行情如何波动,投资者都能安静心境,不受市场情绪影响,进而真正达至用行情而不为行情所用的境界。
(作者系华宝证券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