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上海车险竞争硝烟再起 手续费违规升级
  • 普华永道:预计全年沪深股市
    IPO融资4000亿元
  • 超跌反弹仍将延续 估值修复尚需等待
  • 财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公告
  • 香港H股个人股东股息税新方案落定
    按10%税率扣缴个人所得税
  • 王华庆:管控金融风险
    银团贷款大有可为
  • 市场动态
  •  
    2011年7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市场·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市场·新闻
    上海车险竞争硝烟再起 手续费违规升级
    普华永道:预计全年沪深股市
    IPO融资4000亿元
    超跌反弹仍将延续 估值修复尚需等待
    财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公告
    香港H股个人股东股息税新方案落定
    按10%税率扣缴个人所得税
    王华庆:管控金融风险
    银团贷款大有可为
    市场动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车险竞争硝烟再起 手续费违规升级
    2011-07-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颜剑

      ⊙记者 黄蕾 ○编辑 颜剑

      

      2008年的上海财险市场,因为车险手续费违规乱象而伤痕累累。然而“好了伤疤忘了疼”,时隔三年后,车险手续费重现无序竞争,2011年上海财险业盈利前景堪忧。

      平静了三年的手续费有序竞争被打破,财险公司有何隐情?与2008年相比,2011年的违规现象有何新特征?如何既能让财险公司有保费入账、又不使全行业亏损的悲剧再度上演?

      本报记者日前就此深入市场进行了调查。

      

      手续费乱象再现

      当券商相继抛出“财险巨头今年丰收在望”这一论点时,身在财险公司分公司的基层员工却不以为然。

      车险是各财险公司的业务大头。谈及今年业务情况时,一家中资财险上海分公司车险部负责人一脸焦虑,“就上半年来看,我们离总公司下达的指标还有一定距离。”他坦言,受累于今年新车销售下滑,车险增量业务较少,各财险公司唯有在存量业务(车险续保)上一拼高下。

      然而,“蛋糕”没有变大,抢食者却与日增多。自去年以来,上海财险市场新增浙商、紫金、鼎和、信达等多家中资分支机构,令原本主体就多的上海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更进一步来说,正是这些新主体的加入,打破了车险手续费竞争的平静。

      按照上海车险手续费自律公约,财险公司支付给中介(专业车险代理机构、4S店等)的手续费上限是“15%(商业险)+4%(交强险)”。据多家财险公司负责人透露,今年一季度,紫金、信达等在沪分公司的车险保费增势迅猛,这与其高于同业的车险手续费息息相关,达到了18%+4%、甚至是20%+4%。

      深谙手续费高企之伤害的大型财险公司并未选择跟随。然而,步入第二季度后,以人保、太保为代表的大公司却发现自己的市场份额在逐月下跌。“大佬们”坐不住了。“二季度后,大公司的商业车险手续费也上升到了18%至20%。”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大公司上调手续费后,个别新设立的财险公司再次将手续费上调至25%到28%。

      这样的恶性循环,搅乱了上海财险市场,同时对公司来说,亦得不偿失。“对于大公司来说,因为有非车险业务的贴补,及控制得当的赔付率,如果商业车险手续费能控制在23%、24%以内,还是有承保利润的。但对于小公司来说,当手续费超过20%时,车险业务亏损就是既定事实。”上述人士分析说。

      

      违规“伎俩”升级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众财险公司心知肚明的手续费违规乱象,在监管部门事后检查时却是“一切合规”。

      据记者了解,在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的牵头下,专项检查小组每个月都会抽查6家财险公司的车险业务账本。一位曾参与抽查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监管部门接到有关财险公司抬高车险手续费的投诉不是没有,但每当上门检查时,公司拿出来的账本显示没有任何违规问题。”

      以“20%+4%”的手续费为例,从被检查的账本文件来看,却符合“15%+4%”的自律约定,那么5%(20%-15%)的手续费差额如何走账?

      事实上,其中大有文章。按照多位知情人士的说法,相比以往请中介去旅游等变相手段,今年的伎俩相当“讨巧”,足以让监管部门“无据可查”。主要表现为:财险公司先把多出的手续费按绩效奖励给公司员工,再由员工将利益输送给中介,将变相抬高手续费的企业行为变成了个人行为。

      对于这个伎俩,监管人士表示已经有所察觉。“这是违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由于在自律公约中并无提及,所以需要调查清楚、重新界定。”

      诚然,自律公约的签署初衷是为了避免不良竞争,但单纯冀望于自律显然是不现实的。一味用变相降价的手段来购买市场份额,重“大”轻“强”的超常规发展计划并非长久之计。保险公司需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