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评
⊙记者 小安 ○编辑 朱贤佳
华尔街正悄然迎来新一轮裁员浪潮,一轮非危机时期的裁员。
作为在这轮危机中极少数没有赔钱的大行之一,高盛日前向纽约州政府发出通告,称其将在今年底至明年初裁员230人;美国目前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美国银行,据称已在上月裁员约60人;此外,巴克莱、瑞士信贷、汇丰、苏格兰皇家银行也都宣布了从几百人到上千人的裁员计划。
相比金融危机期间动辄上万人的“一锅端”,眼下华尔街接二连三的裁员行动似乎显得有些“小儿科”。而且,这也有一些现实的客观原因,比如二季度市场不景气、经济二次探底疑虑重生、债务危机卷土重来,等等。
不过笔者以为,在“和平时期”的集体裁员行为,才更应该引起关注。如果说,危机期间华尔街的裁员只是一种应急的“战术”,那么眼下的裁员则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战略性”举措,其背后折射出的是西方特别是美国金融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日益式微。
不难发现,在这轮危机后,金融业不管是从价值创造还是就业贡献来说,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都呈现持续下降态势。截至2010年,美国金融业就业岗位连续四年呈现下降趋势,较2006年的前高点下降超过8%。而在盈利方面,截至3月底的12个月中,金融类企业盈利占美国上市公司总盈利的比重降至29.3%,而在此前的十年中,这一水平为31.6%,2002年时一度高达41.7%。
出现这种状况其实也并不奇怪。早在两年前,也就是金融危机似见底未见底之时,奥巴马就警告说,过去十年,金融业占据美国经济“半壁江山”的格局不正常,必须得到纠正。他指出,未来,金融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必须下降。
为了达到金融业“减肥”的目的,奥巴马政府过去两年祭出了一系列强力措施。其中,最具杀伤力的无疑是去年7月签署的多德-弗兰克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后者从衍生品、自营交易、薪酬等各个方面严格约束了大型银行的行为。
就在前不久,华尔街的元老、摩根大通董事长兼CEO戴蒙终于忍无可忍,针对“过度”的银行业监管罕见地公开炮轰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新的监管环境给华尔街带来的生存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国内的监管,华尔街还日益面临国际层面的资本金严苛要求。眼下,全球的监管者正在讨论将“系统性重要”的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到10%甚至更高。
华尔街日渐式微,对外界又有何种启示?对很多仍梦想有一天步入华尔街的大学生们来说,或许应该认真考虑一下奥巴马在两年前的忠告,不要“让所有数学天才都变成金融衍生品交易员”;而对中国等新兴市场而言,华尔街在国内的收缩,可能意味着向外的加速扩张,由此带来的,除了更多的投资和就业,也会带来让本土金融机构感觉日益强烈的残酷竞争。当然,还有对金融监管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