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新华人寿IPO前夜 苏黎世金融“告白”减持动因
  • 东吴基金上半年
    规模净增长幅度位居行业第二
  • 上市券商上半年营收269亿
    盈利超预期创新迎“曙光”
  • 规模分化严重 私募行业渐显马太效应
  • 农行交优异“期中答卷”
    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超45%
  • “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  
    2011年7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市场·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市场·机构
    新华人寿IPO前夜 苏黎世金融“告白”减持动因
    东吴基金上半年
    规模净增长幅度位居行业第二
    上市券商上半年营收269亿
    盈利超预期创新迎“曙光”
    规模分化严重 私募行业渐显马太效应
    农行交优异“期中答卷”
    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超45%
    “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华人寿IPO前夜 苏黎世金融“告白”减持动因
    2011-07-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于勇

      新华人寿IPO前夜

      苏黎世金融“告白”减持动因

      ⊙记者 黄蕾 ○编辑 于勇

      

      预计将于今年9月IPO 的新华人寿,却在上市前夜遭遇股东减持——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转让5%股权给中金公司和野村证券,自降为第三大股东。其减持动因备受市场猜测。

      近日,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以下简称“苏黎世”)亚太及中东地区主席吕迪安( Geoffrey Riddell)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首次吐露此次减持的真正动因,以及未来新华人寿上市后,苏黎世剩余15%股权将作何处理等备受市场关注的问题。

      关于苏黎世的减持动因,市场流传最多的版本是:便于套现。即对新华人寿持股比例的缩减,将使苏黎世在新华人寿上市后免受解禁期的制约。“我也听到了这种说法,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吕迪安说,之所以将持股比例从20%减至15%,是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

      吕迪安所言之控制风险,是指“新华人寿在上市前需要一轮注资,如果我们参与对新华人寿的注资,那我们在新华人寿的总投资额就会超过我们在中国的任何一笔投资,这显然违背了我们公司治理的规则,高出了我们可承受的风险程度,因此,我们选择了减持。”

      至于剩余的15%股权,吕迪安明确表示,没有打算再减持。“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其他比新华人寿更好的投资标的。如果两年后,有人告诉我,有一个能让我们每年能赚20%的机会,或许我们会考虑是否需要减持在新华人寿剩余的股权。 但是你觉得这种可能性大吗?”吕迪安笑笑说。

      “苏黎世和新华人寿的合作已经有了11个年头了。我并不认为这种合作关系会结束,尽管前进的路上可能会有一些波折。”吕迪安口中的波折并不指向新华人寿,而是对整个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些看法。“比如,面对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改变、保险需求升级等问题,是否所有的中国保险公司都做好了准备,有了应对之策呢?”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吕迪安一步步还原了入股新华人寿的历程,这也是苏黎世首次对外披露个中细节。

      “回想当初入股新华人寿时,我们的观点还带有‘西方式’的傲慢,认为中国的法律可能会发生改变,即允许我们从‘持股20%’变成允许‘全资持有’。但现在来看,我们当时的一些想法还是有些天真了,一来中国的监管规定没有松动迹象,二来新华人寿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发展迅速,我们已经没有完全买下它的可能了。反而是我们对新华人寿来说,价值已经在变低,因为新华人寿已经从当初的一个‘小孩子’长成了一个‘成年人’。”

      除尽可能让新华人寿在IPO上获得成功外,吕迪安告诉记者,苏黎世在中国市场的另一个发展计划就是要为财产险业务开设更多的分支机构。“未来我们将以上海为战略重点,加快发展我们自身的财产险业务,开设多家分公司。同时航运险也是我们所擅长的,希望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过程中,寻找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