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调查·产业
  • 11:信息披露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加息后,理财如何巧盘算
  • 平安网销推
    “一袋式”理赔服务
  • 中行日积月累日计划
    调高预期年化收益率
  •  
    2011年7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T6版:钱沿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T6版:钱沿视点
    加息后,理财如何巧盘算
    平安网销推
    “一袋式”理赔服务
    中行日积月累日计划
    调高预期年化收益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加息后,理财如何巧盘算
    2011-07-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邹靓 黄蕾

      再次遭遇加息,投资者在面对不同市场时,忧虑颇多。购房贷款人担忧利率上升导致月供支出增多,投保人担心保险收益率PK不过五年期定存利率。提前还贷抑或按兵不动?退保还是续保?在面对一系列由加息引发的疑问时,请看我们专为加息理财所做的“应对之策”。

      No.1

      加息通道中

      提前还贷“三思而行”

      ⊙记者 邹靓

      

      “又加息了,我也不知道现在该开心还是该发愁”,对于酝酿出手近一年的刚需购房者刘先生来说,这着实是个让人为难的命题。一方面,持续紧缩的楼市政策已经开始看得出效果,低迷的销售行情迫使开发商动起了降价或其他促销手段,买方市场或将到来;一方面,在2010年10月开始的加息周期下,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已经攀升至7.05%,贷款购房者压力不小。

      

      买方市场正在到来?

      分析人士认为,在各路楼市调控政策特别是限购政策的重压下,大批投资客被挡在购房门外;开发商坚挺了一年多时间后,部分资金链已经吃紧,最近开始有开发商给出购房折扣;央行利率虽然连续5次上调,未来或许还将上行,但对于长期贷款的刚需购房者来说,调息周期不可避免。

      事实上,2010年开始的新一轮楼市新政,不仅困住了开发商的手,更绑住了购房者的脚。

      来自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0日,11个重点城市的存量房总量再创新高达到63.4万套,环比上涨0.9%。仅北京市新房住宅库存量已经逼近11万套,新房供应达到年内高点。业内人士称,北京楼市官方和市场均认可的“供需平衡点”在10万套库存量。从2010年7月—2011年5月,北京新房库存量从9万套攀升至10万套,在最近3个月里,这个数据轻松突破11万套。显而易见,开发商摒不住了。

      事实上,近段时间几大重点城市在售楼盘不约而同都加大了打折促销的力度。沪上中海、新城、旭辉旗下的个别项目都给出了较大折扣,知名度甚高的浦东星河湾也给出了总体幅度达9.2折的优惠。

      与此同时,地产中介处的二手房挂牌量也显著攀升,然而低迷的成交量着实令地产中介备受煎熬。中原地产一以销售业绩见长的分店店长也不禁无奈,“这年头撮合买房的生意难做,不少同行都有关门歇业的打算了,还开着门的都是靠租房业务在维持经营”。

      虽然目前一手住宅销售市场的总体价格仍是趋稳的态势,但成交量短期内无法突破,已经影响到二手房市场朝着有利于买方的方向发展。业内人士预计,如果紧缩政策持续到2012年,楼市整体价格或将出现10%—20%的降幅。

      

      提前还贷宜三思

      其实,紧缩并不是单方面的。

      CPI指数在2009年7月见底,之后一路上行。2010年9月回升至4.4%,今年5月至5.5%,最新一个月的CPI指数为6.4%。期间,央行为控制物价上涨连续5次加息,目前的房贷利率已经是近10年来的最高值。

      7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强调,要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多家研究机构报告指出,鉴于当前CPI还未企稳,预计年内至少还将有一次加息,7、8月CPI运行将是未来政策走势的关键。

      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高房价与高利率无论哪个再度发力,都将是生活无法承受之重。以100万元20年期房贷来计算,首套房即便是执行七折优惠利率的情况下,月供也将增加150元,第二套房月供增加则在169元左右。

      与2010年年底的情况相比,当时的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为6.4%,100万元20年期贷款利息总额为83.2万元,经过年内3次加息后,同样期限及数额的贷款利息将增加3.6万元至86.79万元。

      不过商业银行人士也指出,房贷客户一般的还贷期限选择都在10年以上,此间无法避免地将经历利率调整周期。“反过来说,如果在降息过程中,贷款人的还款数额也会相应减少。如果是刚性需求的客户,只要房价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利率并非首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对于很多房贷一族而言,加息后利率的上涨,并不意味着需要提前还贷。有银行理财师指出,如果贷款人此前享受房贷七折或者八五折优惠利率,就不必提前还贷。因为虽然同样面临加息的压力,但实际上,加息后享受优惠利率的贷款人的优势反而更加明显。

      对于那些还贷时间很长的贷款人而言,现在也不必提前还贷。经过计算,银行业内人士指出,提前还贷的最佳时间点在贷款周期的前1/3时段内。“从理财的角度看,作为一种资源,贷款资金目前也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手头的闲钱不如做些其他投资。目前提前还款也不能节省利息了。”某商业银行信贷部门人士指出。

      No.2

      “遭遇”加息

      买保险应侧重保障本质

      ⊙记者 黄蕾

      

      当保险再次遭遇加息,投保人应该何去何从——退保还是续保?买传统寿险产品还是投资保险理财产品?如何投保才能减少将来再加息带来的潜在损失?带着这些投保人提出的问题,多位保险理财师给出了他们的意见。

      按照理财师的建议,在存在加息预期的大背景下,投保人可以选择购买与银行利率挂钩的保险产品,通俗地说就是“息涨随涨”。目前,部分万能险、分红险等投资型保险产品都有较灵活的抵御利率变动的机制,产品收益率均可随利率的变化而变化。

      但或许不少保户心存疑问:“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不是已经比分红险和万能险的收益率高了吗?我们要不要把保险退了,转成定存?”

      的确,随着年内第三次加息的来临,一些保险产品的收益率在银行定期存款的对比下,越发相形失色。加息后,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经达到5.5%,显然,目前大部分万能险和分红险的收益率都PK不过五年期定存。

      不过,理财师认为,受益于加息,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未来有望上升一个台阶。因为万能险的收益与大额协议存款、债券等固定投资关联度大,加息后,协议存款及债券收益率将有所上升,大部分资金都投资于这两大领域的万能险,其收益率也会水涨船高。只不过相较于银行定期存款而言,万能险结算利率的上升有一个相对滞后的过程。

      因此,理财师的建议是,纯粹因为“某些保险产品收益率不如定存”而选择匆忙退保,未必划算。因为退保并非全额退款,保险公司会根据投保人的投保时间长短来扣除一定费用,反而得不偿失。某些情况下,退保导致的损失可能要大于银行存款利率提升带来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一旦退保,今后家里的保障可能就会全部或部分缺失,而且,退保之后,很少有人会想到重新购买保险,因为公众本来对保险的接受度就不高。这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损失是很大的,那意味着家庭可能存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另外,如果选择退保,今后即使想要重新购买保险,也不一定能买到。因为此时,你的年龄已经变大,年龄因素对保险费率也有不小的影响,可能因为年龄增大,保费会相对提高。同时,如果此时投保人的健康状况不好,那么就可能面临无法购买重大疾病险等健康医疗类保险的尴尬。

      而在高利率的大环境下,购买保险更应回归其保障本质。对于定期寿险、意外伤害保险及健康医疗险等产品,因为它们都是以保障为主,储蓄功能较弱,它们的定价因素主要是考虑死亡率或疾病发生率,因此对于利率的变化并不敏感。

      在此提醒所有的投保人以及准备投保的投资者,在购买和安排家庭人身保险的时候,一定要以保障功能为重,而不要过于重视保险的储蓄功能。不能简单地将保险产品同其他金融产品相比较,保险的主要功能是保障而不是投资,这是其他理财产品所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