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基金会荣誉会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
人们关注猪肉价格,更关心为什么海南香蕉每斤2毛,运到北京集贸市场就已经涨到每斤2.5元。不论是吃穿用,还是正在贬值的票子和不涨的股市,都引发作为消费群体的投资者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和通胀趋势的关注。大家担心,就控通胀与保增长而言,难以鱼和熊掌兼得。
张卓元,活跃在我国经济学界的“常青树”,认为未来7%—8%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还将保持10年左右;CPI上涨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使经济发展到比较均衡态势,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时间。
⊙记者 卢晓平 ○编辑 王晓华
通胀根源在于流动性过剩
上海证券报:今年6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伦敦表示,今年维持通胀在4%以下有一定困难,但应可以控制在5%以下。这意味着,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定的全年CPI增长4%的预期上移至5%。为什么中央要做这样的调整?
张卓元:2011年物价总水平上涨率控制在4%左右难度很大。2011年上半年CPI上涨5.4%。其中,新涨价的因素达到近3个百分点,按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的计算,2011年全年翘尾的因素是2.67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从5月份开始,即使不再有新涨价的因素加入,全年CPI上涨率还会达到近5%。
从大宗商品走势看,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还在高位水平,原油价格仍维持在近100美元/桶,粮食价格高企。国内因为气候异常,大家对粮食涨价的预期也比较强,近来猪肉、鸡蛋价格都保持两位数增长,水、电、天然气的涨价压力也不小,包括下游的日用品也出现涨价态势。总之,今年到现在为止,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小。
CPI太高会影响社会稳定,政府会千方百计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抑制,比如说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或进行行政干预等等,全年CPI控制在5%左右,问题不大。
上海证券报:目前对我国新一轮通胀的原因有不同看法,您认为通胀的原因是内因还是外来输入,还是内外合力?
张卓元: 现在看来,我国所谓新一轮通胀起点大致是在2010年7月份,当月CPI超过3%。应该说,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主要不是输入型的,而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为了抵消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度造成的,集中表现为货币太多、流动性过分充裕。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全球油价、粮价、资源价格的上升对中国消费物价的影响预计在30%—40%之间。这就说明中国新一轮的通胀主要不是输入型的。客观地说,这几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我国多年来粗放扩张、需求过旺,推高了原油、铁矿石、铜、植物油价格上涨有关系。当然,其他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也是拉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货币投放看,从2003年到2010年人民币贷款规模七年增长了32万亿元,2010年为2003年的三倍。M2在2004年—2010年六年增长了1.85倍,M1年均增速接近19%,以上M2和M1年均增速均超过了年GDP增速和CPI的上涨率。这六年GDP的增速是11%,CPI的增速是2.9%,两项加起来就是13.9%,M1和M2的平均增速是19%,差距有5个多百分点,这就造成了流动性的过分充裕。这是通货膨胀释放和抬头的根源所在。
上海证券报:这轮通胀持续时间会多长?
张卓元:因为这一轮通胀是比较长时期货币供应过多的结果,也是产品成本增加积累的结果,还受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这次通胀要延续一段时间。预计 CPI上涨4%—6%可能要持续两三年,才能够使经济恢复到比较均衡的状态。
今年GDP增速预期为9.2%—9.5%
上海证券报:有人担心在通胀压力下,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明显放缓。尽管统计局称上半年GDP增长9.6%,但预期全年GDP走势将出现前高后低态势,年增长会低于9%,甚至更低。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卓元: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大干快上的劲头还是很足。
今年一季度从已公布的各省GDP的增速来看,除了北京8.6%、海南10%,其余有十多个省份是10%以上,还是显现了一定的过热状态。第二季度起,因为电力供应不足,工业增速有所下降。但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仍然保持相当高的增长态势。
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从去年三季度9.6%、四季度9.8%到今年一季度9.7%,二季度9.5%,从这个情况看,连续四个季度经济增速基本稳定在9.5%—9.8%之间。相对于“十二五”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以及从全球各个国家的层面上来看,这个增速是不低的,甚至是很高的。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25.6%,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也是连续四个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定在25%左右。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上半年平均增长是16.8%,也是连续四个季度增速稳定在17%左右。
另外,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从固定资产投资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22.6%,中部地区增长31.0%,西部地区增长29.2%。
不过,下半年受刺激政策陆续退出和结构调控的深化,主要经济指标在后两个季度出现了一些回调,但主要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预计GDP增速全年在9.2%—9.5%。
上海证券报:下半年宏观经济要保持一定增长速度,支撑点在哪里?
张卓元:保障性住房和加大水利建设应该是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支点。
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长32.9%,受房地产调控政策趋紧的影响,今年以来保障房建设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也在增加。困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问题是配套资金的及时跟进。为了更好地反映保障房的建设进程,包括资金的投入力度,国家统计局和相关的部委最近联合下发了通知,要求从这个月开始建立保障房的统计调查制度。
而水利建设则是另外一项重大的利民工程。继今年1月29日首个聚焦水利的“一号文件”发布,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又于7月8日至9日召开。今年上半年中国的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再次凸显了水利建设的重要。加上连续多年设施陈旧,亟待翻新。如果将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水利建设能够落实,按上一年土地出让收益的总额,将有600亿至800亿元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今后五年走向稳定协调发展
上海证券报: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今后2、3年很可能出现衰退,包括海外对冲基金和投资组合经理都在寻找相对便宜的保险工具,防范中国经济减速或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引发更大范围危机的风险。除做空银行H股外,还有买入主权信用违约互换(CDS)和人民币看跌期权。您认为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如何?
张卓元:我相信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引下,全面落实中央建议提出的各项方针任务,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定能稳定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当然,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几个失衡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调整,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一是储蓄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失衡;二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第二产业;三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四是生态和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并未扭转;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努力缓解上述几大失衡问题,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
在中央“十二五”规划指引下,中国今后五年经济走向的主要特征将是稳定和协调发展。
首先是稳定发展。“十二五”期间,需要逐步缓解2003年以来经济超常规增长(其中“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速达11.4%)、连年突破了一般公认的潜在增长率(9%左右)而带来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产业结构失衡、社会建设滞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中国经济面临从追求数量规模扩张型向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历史性任务,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革分配制度,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恢复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均衡,不再一个劲儿追求GDP短期高速增长,适当放缓经济增速至8%左右,以便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常态的可持续的增长。现在,货币政策已回归稳健,宽松的财政政策看来在一段时间后也会回归中性,以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次是协调发展。“十二五”规划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经济发展中失衡的问题逐步调整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应该客观看待GDP数据高低,不应追求GDP短期高速增长,适当放缓经济增速至8%左右,恢复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常态可持续增长态势。未来7%—8%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还将保持10年左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时间
上海证券报:这些年政府一直在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为什么一旦经济出现暖意,应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总是第一个跑进“受惠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这样难吗?
张卓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变得越来越紧迫。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和国内投资的拉动,过于依赖物资消耗。这使我国过深地卷入国际分工体系,其负面作用日渐显现:我国低端加工业高度依赖出口,投资品和高技术产品创新升级能力不足、严重依赖进口,从而挤占了本国同类产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加剧国内经济结构和分配结构失衡。发展方式转变到位与否,不仅影响宏观经济的短期表现,也影响到我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头等重要的任务是从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入手,不再以短期GDP增速论英雄,从制度上解决基础性问题,其重点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外部经济的过度依赖并不能根本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落后、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落后的局面。必须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独立自主地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过去追求数量的扩张更多地靠投资拉动,靠提高投资率来增加产能,现在要更多地转向关注民生,要合理地调整投资和消费结构,要增加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所以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例过低,这很不正常。要提高消费比重,首先要调分配结构,要增加居民的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因为没有收入也就无法消费。调结构还有一点就是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靠3—5年的努力就能完成的,没有8—10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转方式调结构是一个长期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