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A市场观察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特别报道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流动性预言家”可以休矣
  • 让离职“坦然些”
  • 趋势是最重要的理由
  •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基金:
  •  
    2011年7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流动性预言家”可以休矣
    让离职“坦然些”
    趋势是最重要的理由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流动性预言家”可以休矣
    2011-07-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2011年上半年的A股市场是个神奇的市场,其“神奇”之处在于尽量让那些“名家”和“非名家”的预测摔筋斗。

      从让大部分经济学者大跌眼镜的“通胀数据”,到让许多机构胸闷的所谓“经济复苏”,到让海外经济学家大跌眼镜的“美国失业率”,还有就是几乎所有人都没猜对的货币政策和A 股市场的反应。2011年是个让公主变成女仆,让过去的王牌变成“南瓜马车”的年份。

      按这个趋势下去,2011年有望成为“指数基金”等“被动”、“半被动”投资风格崛起的元年,因为猜测实在成功率太低,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预计有望加入“死心眼”的行列。

      ⊙本报记者 周宏

      备受质疑的宏观预测

      2011年上半年受冲击最大的,应该是市场对于宏观数据的预测信心。如果要推选2011上半年最不准的预测,那么“经济学家对于通胀的判断”和“天气预报”应该可以成功上榜。

      简单的回溯就可以发现,关于2011年通胀高点的预测,从2011年初开始,就基本上以“N+2”的模式演进。年初主流卖方机构的判断集中在1季度末,到了3月份发现情况不妙推迟到4、5月份。

      再过些时候,越来越多的机构认定在2季度末、3季度初。如今当7月份、8月份真的临近以后,主流机构开始顺势把通胀顶峰推后到国庆前后。现在的主要依据是“基数效应”将在未来几个月迅速降低CPI的月度同比增长数据。

      其实际含义就是说,哪怕物价不跌,在统计口径等因素的“照顾”下,我们看到的统计数字都会有“季节性”的下降。打个比方就是,哪怕猪肉价格不跌(此处不包含对未来肉价预测),统计猪肉涨幅的数字也会降低,而市场的投资者就会因此而感到放心。

      你认为投资者会相信还是不信?

      

      政策决定论破产

      短期的宏观经济预测,在海外也看不对,所以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担心的理由。但是对“政策市”的判断能力也迅速下降。

      2011年上半年的策略判断,至少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看对了年初以来的经济复苏和大盘股的结构性行情。第二,不管因何原因,4月份必须减仓。而且必须减少中小盘股的投资比例。

      非常遗憾的是,达成这两个判断的思维并不是非常容易统一的,而且它们跟2010年前的市场表现的通常规律是有差异的。因此,很多机构在做类似的判断时,往往顾了前没有顾后,最终成为其投资亏损的主要原因。

      年中结账,诸多主动型投资风格不如指数跑得好。

      “炒股要听政策的话”或许依然没错,怎么听,实在是巨大考验。

      

      业绩成长论备受考验

      与政策决定市场同样境遇的理论,还包括业绩和成长性等分析方法。

      2010年是成长股的时代,很多这样、那样,真的、伪的“成长股”在2010年是独得市场热爱的。而为此也有大量的卖方和买方机构总结了种种规律和理论,支撑在目前市场下,成长股获得“相对溢价”的理由。

      可惜的是,2011年开年后迅速颠覆了这个规律,“成长性”在市场整体情绪转移,部分个股业绩跳水的影响下,迅速沉沦。中小盘特征的个股成为2011年上半年最差的风格股票。这些个股真的是在几个月里蜕变的吗?还是人心所向?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当年六祖慧能的箴语:风动还是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