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的A股市场是个神奇的市场,其“神奇”之处在于尽量让那些“名家”和“非名家”的预测摔筋斗。
从让大部分经济学者大跌眼镜的“通胀数据”,到让许多机构胸闷的所谓“经济复苏”,到让海外经济学家大跌眼镜的“美国失业率”,还有就是几乎所有人都没猜对的货币政策和A 股市场的反应。2011年是个让公主变成女仆,让过去的王牌变成“南瓜马车”的年份。
按这个趋势下去,2011年有望成为“指数基金”等“被动”、“半被动”投资风格崛起的元年,因为猜测实在成功率太低,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预计有望加入“死心眼”的行列。
⊙本报记者 周宏
备受质疑的宏观预测
2011年上半年受冲击最大的,应该是市场对于宏观数据的预测信心。如果要推选2011上半年最不准的预测,那么“经济学家对于通胀的判断”和“天气预报”应该可以成功上榜。
简单的回溯就可以发现,关于2011年通胀高点的预测,从2011年初开始,就基本上以“N+2”的模式演进。年初主流卖方机构的判断集中在1季度末,到了3月份发现情况不妙推迟到4、5月份。
再过些时候,越来越多的机构认定在2季度末、3季度初。如今当7月份、8月份真的临近以后,主流机构开始顺势把通胀顶峰推后到国庆前后。现在的主要依据是“基数效应”将在未来几个月迅速降低CPI的月度同比增长数据。
其实际含义就是说,哪怕物价不跌,在统计口径等因素的“照顾”下,我们看到的统计数字都会有“季节性”的下降。打个比方就是,哪怕猪肉价格不跌(此处不包含对未来肉价预测),统计猪肉涨幅的数字也会降低,而市场的投资者就会因此而感到放心。
你认为投资者会相信还是不信?
政策决定论破产
短期的宏观经济预测,在海外也看不对,所以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担心的理由。但是对“政策市”的判断能力也迅速下降。
2011年上半年的策略判断,至少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看对了年初以来的经济复苏和大盘股的结构性行情。第二,不管因何原因,4月份必须减仓。而且必须减少中小盘股的投资比例。
非常遗憾的是,达成这两个判断的思维并不是非常容易统一的,而且它们跟2010年前的市场表现的通常规律是有差异的。因此,很多机构在做类似的判断时,往往顾了前没有顾后,最终成为其投资亏损的主要原因。
年中结账,诸多主动型投资风格不如指数跑得好。
“炒股要听政策的话”或许依然没错,怎么听,实在是巨大考验。
业绩成长论备受考验
与政策决定市场同样境遇的理论,还包括业绩和成长性等分析方法。
2010年是成长股的时代,很多这样、那样,真的、伪的“成长股”在2010年是独得市场热爱的。而为此也有大量的卖方和买方机构总结了种种规律和理论,支撑在目前市场下,成长股获得“相对溢价”的理由。
可惜的是,2011年开年后迅速颠覆了这个规律,“成长性”在市场整体情绪转移,部分个股业绩跳水的影响下,迅速沉沦。中小盘特征的个股成为2011年上半年最差的风格股票。这些个股真的是在几个月里蜕变的吗?还是人心所向?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当年六祖慧能的箴语:风动还是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