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A市场观察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特别报道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6万亿狂飙 银行理财产品利弊
  •  
    2011年7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圆桌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圆桌
    6万亿狂飙 银行理财产品利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6万亿狂飙 银行理财产品利弊
    2011-07-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周鹏峰 唐真龙 ○编辑 于勇 颜剑

      嘉宾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

      光大银行资金部首席宏观分析师 盛宏清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室副主任 杨涛

      又是一个狂飙突进式的增长。今年前7个月,各家商业银行马不停蹄地发行了超过8000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超过6万亿元。

      银行理财产品的狂欢一方面反映了紧缩货币政策之下,银行对于负债资源的争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前居民投资手段的匮乏,在各类投资市场的低迷、实际利率为负的背景下,各路资金蜂拥而至,银行理财产品水涨船高,量价齐升。

      市场的火爆必然伴随着风险的高涨,日前监管层已经出手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规范,重拳规范之下,银行理财市场将会遭遇何种冲击?商业银行的业务是否将会受到波及?银行理财市场应该如何规范?本期金融圆桌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记者 周鹏峰 唐真龙 ○编辑 于勇 颜剑

      谁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井喷

      上海证券报:今年以来,银行理财计划发行呈现井喷态势,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路走高。您觉得这一局面的推动因素有哪些?什么是主导因素?

      盛宏清:据普益财富统计,截止7月中旬,商业银行共发行8512款人民币理财产品,比上年同期增长41%;人民币理财产品筹资规模达6.37万亿,同比增长52%,按照理财产品平均久期计算(三个月以内期限的理财产品约占70%),理财产品吸收的存款约为商业银行新增存款的43%。大多数理财产品的平均利率在3.24%-4.84%的水平,比上年同期高出约120BP,而少数理财产品的最高利率在6%-9%的水平,比上年同期高出约400BP。尤其是在月末或季末“冲时点”前后,理财产品发行呈现“期限很短,利率很高”的怪现象。

      造成理财产品规模井喷、利率走高、期限缩短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在紧缩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监管政策使然。按照今年的信贷计划进度,在法定准备金提高至20%以上后,商业银行的存款捉襟见肘,存款进度持续落后信贷进度,而存贷比的监管压力很大,银行必须利用理财产品补充一部分存款,哪怕理财产品利率比存款利率高出很多。二是在负利率持续,房市、股市、基金不乐观的预期中,居民理财的意愿较为浓厚,鉴于风险考虑,居民对银行理财产品情有独钟。三是商业银行大多还在走粗放经营的老路,用贷款拉动存款的方式使存款疲于奔命。主导因素还是监管压力和居民意愿推动银行大规模生产理财产品。

      郭田勇:2011 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继续扩大,上半年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募集资金8.51万亿元,远远超过2010年全年募集的7.05万亿元。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一)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通胀水平不断攀升,人们开始寻找各种能够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品,使得对国内理财产品的需求上升。(二)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把理财产品作为吸引存款和营销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的利器。近年来,我国高净值人群的总量和数额都在快速增加,高净资产人群对私人银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造成商业银行对高端理财业务市场的重视和对高端理财产品的追捧。(三)在我国目前的通胀背景下,理财产品能发挥竞争存款的作用。随着通胀压力不断增加,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甚至为负,造成银行存款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大力发展理财产品为应对存款流失的压力,吸引和留住新老客户有重大作用。(四)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理财产品能够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进而打造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上海证券报:更深地去追究目前理财市场的过火是否可以说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还是说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因为相关监管制度?比如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理财市场的火爆很重要一个的原因是很多银行必须依此吸纳足够的存款以满足存贷比要求,虽然早已有说今后要按日均存贷比考核,但实际上目前仍是时点考核?

      盛宏清:在通货膨胀预期高企和其他投资渠道风险较高的背景中,理财产品市场火暴是监管机构、银行、居民之间博弈的结果。对于大型商业银行,6月末的存贷比在64.74%,存贷比压力不是很大,他们发行理财产品主要是应付居民在高通货膨胀下的投资需要,避免存款过多流失。对于中小银行,接近6月末时点的存贷比约在81%的水平,其花高价钱发行理财产品主要是吸收存款以应对监管部门的时点考核。在特殊时点上,中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期限特短,而利率特高,年化利率甚至超过贷款利率。如果以后存贷比考核由时点考核过渡到日均考核,将对中小银行的经营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中小银行必须走“存款立行”道路。

      郭田勇:除上述原因之外,监管制度问题也是银行理财产品火爆的另一重要原因。根据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制度,理财产品并不算存款,但由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考核模式基本是把季度末和年度末作为存款的考核时点,而银行通过合理安排理财产品的发行和兑付时间,可以实现理财产品在季度末和年度末以前回款,从而实现存款沉淀。这样就可以在不需要考核的时间段内实现对于理财产品的营销,而在需要考核存款的时点时增加存款,从而可以发挥理财产品存款调节器的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很多中资商业银行正是通过控制理财产品的发行节奏和到期日来实现调节和控制存款规模的。

      杨涛:理财产品的火爆,应该归因于市场、政策、监管等多方面因素。从监管角度来看,尽管目前监管层对银行开始实施日均存贷比考核,但是每个月末、季末、半年末仍都是银行存贷比考核的重要时间节点,因此在这些时点前银行都会积极推出大量理财产品。而当考核的时点暂时过后,就不会推出某些旨在变相拉吸储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可以说,某种意义上理财产品已成为商业银行绕过监管的吸存手段。

      上海证券报:对目前理财市场的发展是应该顺其自然,还是目前的理财市场发展不理性,应该稍加治理?

      郭田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在优化银行传统业务结构、创新特色金融产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收益保本理财产品对存款利率管理政策形成冲击;理财产品收益率竞相上调加剧利率市场同业竞争;理财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加大了货币信贷调控难度;理财产品市场涉及面广容易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扰动因素。因此,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存在着不理性的方面,这对于监管部门和银行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对于监管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尽快出台相应的监管法律,完善监管法律依据;督促商业银行审慎合规发展理财业务;加强对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健全银行理财产品统计信息制度;认真落实监管部门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客户投诉风险管理;积极防控重点业务领域理财产品风险。

      银行在面临监管加强的形势下,经营要趋于稳健,可以做如下努力:加强差异化经营和产品创新;强化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自我约束,合理规范理财服务,防范理财产品的法律风险;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业务运作透明度;最后,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维护银行形象。

      盛宏清:对于理财产品的非理性繁荣,监管机构、银行、居民都需要清醒认识,不能只骂银行。在中国的金融结构中,由于网点分布差异,存款分布是不均的,事实上存在大行向中小银行输出资金的模式。利用存贷比工具一刀切有失公允。当然,对于理财市场的不理性,应该加以规范和治理。监管部门可以重点放在检查理财产品的标底物的风险上,理财产品挂钩标底物主要应以货币债券市场产品为主,以降低银行风险和居民投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应该做好规范服务,教育投资者理财不等于存款,走“存款立行”和集约发展的模式。

      杨涛:目前的理财市场发展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整顿,因为表现出几方面的问题和风险:一是使得银行绕开了监管,也弱化了偏紧货币政策的效应;二是使银行表外风险开始积累,理财资金投向处于“黑箱”之中;三是使得虚假销售和误导销售再次抬头,引起客户纠纷的可能性增大。由于六类理财产品都属于主打产品,如果叫停确实会对近期过于火爆的状况产生实质影响,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因为在银行监管压力巨大、投资者缺乏投资工具的情况下,还会有更多的创新产品出现。

      被动的利率市场化?

      上海证券报:也有观点认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高企不下以及民间借贷利率的飙升某种程度上是利率市场化的一种表现,也反映了利率市场化的迫切程度,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郭田勇:在过去的几年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居高不下以及民间借贷利率的飙升意味着市场的实际利率已在相当程度上向上突破了。尽管2010年以来,央行五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使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但是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来看,2010年1年期信贷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平均达到3.8%~4%,2011年6月底1月期以内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5%。这意味着一年期存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功能,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挑战。

      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既是源于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其为了满足客户市场需求的结果,这种市场自发的双方相互推动关系,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始动力。面对当前的各种监管要求,如果没有利率市场化的实践,不去发行利率较高的理财产品以弥补运行资金的不足,银行可能连正常的运行都难以维持。因此,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在数量和额度上的提升,以及其收益率的飙高都是对利率市场化实践的一种探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迫切程度。

      盛宏清:我赞同这一观点。理财产品利率高企和民间借贷利率飙升是在利率管制下突破监管限制,利率市场化的扭曲反应。当然也反映了利率市场化的迫切程度。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国可先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因为当前的理财产品利率昭示银行可以承受存款利率的上浮。

      杨涛:利率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也是在现实中已经不断推进的现象。在存在利率“双轨制”乃至“多规制”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会迸发各种创新和规避的动力,也会出现利益寻租和机会成本。实际上,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反映一定的资金供求信息,也在某种程度上预演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需要。虽然利率市场化的节奏一直缓慢,主要是为了保护银行,但现在银行已经出现主动利率市场化的倾向。对此,在推动存款保护等系统机制建设的同时,应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包括理财产品市场在内的各类市场风险。

      存款大战将持续

      上海证券报:银行理财产品的火爆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之间对存款资源的争夺,在监管层目前对银行理财治理的背景之下,您如何看待银行下半年的负债业务?中小银行面临的压力是否会越来越大?是否会对其业务产生显著影响?

      盛宏清:当前的局面不利于下半年的中小银行的负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高企已经使大行也感觉到资金压力,势必累及中小银行的资金需求和吸收存款能力。而且,监管部门拟定推动表外理财业务进表内,将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资金、存款成本上升。中小银行压力可能越来越大。治理理财产品对各家银行影响不一。对于中小银行,监管层治理理财产品将推升资金、存款价格,利差存在缩窄的可能,对其利润的负面影响可能显现。而且,银行之间将持续上演吸收存款大战。

      杨涛:强力的理财产品治理,确实会对下半年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的融资行为产生冲击,对银行流动性、中间业务收入持续性都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由于中小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低、头寸紧张,因此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当然银行在规避规模限制上总是具有创造力,具体影响多大,还要看不同银行在新条件下的规避能力。

      投资者需降低期望值

      上海证券报:就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势,以及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您觉得接下来理财市场会呈现怎样的走势?存在多大的投资风险?投资者应该如何去把握机会,对银行的影响会有多大?

      郭田勇:从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来看,2011 银行理财产品中较高收益者将出自于挂钩于股票、基金、商品、指数等高风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且挂钩大宗商品及其相关资产价格的结构性产品获得高收益的可能性也较大。在加息预期加大的情形下,投资者可以多关注短期理财产品,适当缩短存款期限,待利率政策导向愈加清晰,市场更加稳定时再进行中长期布局的投资,以争取获得更加可观的收益率。从产品种类角度来看,理财产品市场上仍然有很多例如结构性、债券市场类等理产品可供投资者投资。因此,在进行投资选择时,投资者主要还是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合适的产品购买。

      杨涛: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仍然是通货膨胀,但是对于使用何种政策工具控制通胀,则存在一定争议。另外,对于理财产品市场监管趋紧的趋势也比较明显。对此,一是由于如果“叫停”措施落实,多数综合类理财产品都会受到一定影响。未来投资应该避免投资各类违规的理财产品。二是在不确定较高的情况下,可投资于债券市场及货币市场等稳健类产品为主的理财产品,这适于那些能够适应中低风险、追求较高收益的投资者。三是投资于符合国家政策支持方向的产品,而避开政策约束或限制领域的理财产品。当然,统计表明过去理财产品收益率真正跑赢通胀的并不多,投资者也要避免对理财产品寄予太高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