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融资
  • 12:上证零距离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中国经济无近忧 下半年“两难”困境有望破解
  • 祝宝良:中国经济三大难题不足惧
  • 2011年一个小企业的喜与忧
  • 机构观点
  •  
    2011年7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特别报道
    中国经济无近忧 下半年“两难”困境有望破解
    祝宝良:中国经济三大难题不足惧
    2011年一个小企业的喜与忧
    机构观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2011年一个小企业的喜与忧
    2011-07-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秦菲菲 ○编辑 王晓华

      ⊙记者 秦菲菲 ○编辑 王晓华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投资的火热让不少身处其中的经济个体分到了一杯羹,与此同时,各种成本的上升也让这些中小企业遇到一些难题。

      马先生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小型的科技贸易公司,主要代理安全保卫监视识别系统。除了硬件产品的销售之外,代理费和配套增值服务是主要的利润来源。

      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个体之一,谈到2011年的感受时,马先生感慨地说,“变化很快,我的感觉就是一方面机会越来越多了,一方面成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马先生的公司主要向沈阳和北京销售产品,“对社会稳定的追求,让我们的客户在今年增加了很多。我们的客户,除了原来的重点安防场馆外,现在大中小院校甚至幼儿园也增加了安全意识,订单大大增加了。”

      受益于各地城市建设和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马先生的企业也得到了很多实惠。“感触最深的就是飞速发展的城市交通,以前仅有的就是很一般的公交车,现在除了增加和更新了大量新型公交车外,地铁和城铁项目也很红火”。

      马先生低下头默默算了算,接着说,“现在的新型公交车和地铁等基本上都需要我们的产品,这是很大的需求。我记得不清楚,好像在报纸上看到,全国有50多个城市都在发展地铁和城铁项目。”

      另一方面,交通的便捷也增加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这大大便利了我的商务活动。这样的事情以前听说过却根本不关心,因为总是觉得是很久以后的事情。可真是没想到,这么快就变成了现实,真是太快了。”他忍不住感慨。

      便捷的交通让马先生盘算着未来的发展。他告诉记者,现在已经将生意扩展到上海、广西、广东和湖南一带。他对记者说,目前已经与当地的一些城市建设部门取得了联系,对方对产品的反映很好,这一块利润增长发展的速度,是原来根本没有估计到的。

      分享到基础设施飞跃式发展机会的马先生在2011年也遇到了和很多小企业一样的成本上升和融资难题。

      “最头疼的就是用工成本。”马先生坦言,“以前只要3000—4000元就可以在人才市场雇一个不错的也很安心踏实干活的工程师。现在到人才市场,算是个人才的,没有7000—8000元薪水,人家根本看都不看你。啥都不会的也敢开口要4000—5000元。一个月的经营费用都在工资上了,这样还雇不到满意的人。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压力太大了。只要开门就有好多张嘴要养活。”

      紧缩政策之下的融资难题更是让他感受颇深。他对记者说,他们这样的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做代理生意,资金又经常不能及时入账,今年更是严重,所以即使有一些订单,如果不够稳妥也不敢接。

      记者了解到,该企业不少客户是地方一些事业单位甚至是政府部门,这让马先生觉得信用度比较高。但他对记者说,“以前政府付款都是很准时的,现在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监管更严格了,总之答应的都很干脆,应该到账的费用却经常延后。”这让马先生的企业又多了一重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