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期货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不违约“保底” 美债上限谈判进入关键48小时
  • 新闻集团股价伤不起 父子上堂 丑闻揭发人突然死亡 首相承压
  • “窃听门”后的阴暗面
  • 举债上限:美国给自己下的“套”
  • 思科宣布裁员6500人
    工厂卖给富士康
  • 穆迪再“踩”中资企业
    佳通轮胎撞枪口
  • 传迅雷今日闯关IPO估值或达9亿美元
  • 蓝筹业绩喜报纷至 欧美股市盘中大涨
  • 涉嫌股票内幕交易
    美国指控瑞士公司
  •  
    2011年7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财经海外
    不违约“保底” 美债上限谈判进入关键48小时
    新闻集团股价伤不起 父子上堂 丑闻揭发人突然死亡 首相承压
    “窃听门”后的阴暗面
    举债上限:美国给自己下的“套”
    思科宣布裁员6500人
    工厂卖给富士康
    穆迪再“踩”中资企业
    佳通轮胎撞枪口
    传迅雷今日闯关IPO估值或达9亿美元
    蓝筹业绩喜报纷至 欧美股市盘中大涨
    涉嫌股票内幕交易
    美国指控瑞士公司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举债上限:美国给自己下的“套”
    2011-07-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周良 ○编辑 艾家静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艾家静

      

      如果不是因为有债务“上限”之说,身为全球头号经济强国且可以随意开动美元印钞机的美国,恐怕一时半会还不至于沦落到有“跳债”风险的地步。正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是自己给自己下了个“套”,债务上限并不会必然起到控制政府负债增加的作用,反倒是在很多时候增加了美债持有人面临的风险。有专家建议,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美国或许可以考虑取消举债上限。

      美国是少数几个设定政府债务上限的国家之一,在大国中这一制度更是绝无仅有。美国的债务上限还要追溯到1917年,当时国会开始设立国债上限制度,为的是使政府能够定期检视政府的开支情况,加强财政自律。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定义,债务上限指的是美国政府获国会授权用来支付现有法定债务而能够举借债务的总额,这些债务包括社会保障、医疗福利、军饷、国债利息、退税及其他开支。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国会提高债务上限并不必然意味着授权新的开支,但债务“天花板”的提高与政府未来一段时期的资金使用显然有着直接的关联。正因此,国会(特别是当在野党占国会多数时)往往会在提高债务上限的问题给政府出难题,诸如附加很多的类似削减开支的承诺。

      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的副总裁兼资深信用评级官赫斯18日发布报告指出,美国政府处理债务上限的方式,对其信用评级带来了不利影响。

      赫斯认为,尽管削减债务通常有利于信用风险评估,但就美国的情况来说,债务上限的存在,其实是增加了美国违约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债务上限,这样的违约风险便不会存在。”

      由于美国迟迟未能达成债务上限协议,穆迪本月13日发布了针对该国信用评级前景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穆迪宣布,将美国国债的3A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此举在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中尚属首次。一天后,标准普尔也发出“通牒”,称其在三个月内下调美债评级的可能性已升至50%,甚至可能在本月就下调美国评级。

      不过,鉴于美国过往曾多次无争议地提高债务上限,穆迪等机构认为,类似债务违约的风险事件在美国发生的可能性“极低”。

      自1960年,美国国会已经78次永久提高、临时延长或修改债务上限的定义。

      但在赫斯等业内人士看来,债务上限的设置,导致美国政府的偿债能力“周期性地处于不确定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国会经常提高债务上限,而债务上限与国会批准的政府开支水平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债务上限一直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府债务的增加。

      鉴于此,赫斯等专家建议,美国或许可以考虑取消目前的债务上限,以减轻债券持有人面临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