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虑本轮物价上涨的各种因素,预计下半年物价涨幅有望高位适度回落,但长期看我国将面临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未来一个时期的物价调控政策,应坚持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在管理好流动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流通领域的管理,更加注重避免外部因素对我国物价的影响。
⊙宋瑞礼 徐策
当前物价走势的四个主要特征
1、本轮物价上涨“来得早、涨得快”。
物价上涨“来得早”,主要表现为当前物价上涨出现在经济周期复苏阶段的初始期。一般而言,物价上涨大多出现在经济周期复苏阶段的后期或者繁荣阶段,如前期CPI涨幅较大的年份2004年、2007年和2008年均处于经济周期复苏阶段的后期和繁荣阶段。
物价涨得快,主要表现为年度CPI涨幅的变化率很大,由2009年-0.7%迅速攀升至2010年3.3%,一举突破了3%的政府预期调控目标。2011年1至6月份我CPI累计涨幅进一步升至5.4%,增幅比去年全年高出2.1个百分点。这表明本轮物价上涨的动力强于上轮经济周期。
2、粮食、蔬菜价格异常轮番上涨,驱动食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
自2009年10月以来,我国食品价格涨幅不断扩大。2011年6月份,食品价格实现同比上涨14.4%,涨幅连续6个月保持在10%以上。从构成上看,蔬菜和粮食是推动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力量。由于蔬菜生产周期较短,能够及时扩大生产以补市场供需缺口,所以蔬菜价格一般不会长期持续上涨。
以涨幅8%为界线,2005-2006年和2007-2008年两轮蔬菜价格上涨持续的时间分别为9个月、13个月,平均涨幅为16.8%、18.0%。而2009年4月-2011年4月这一轮轮菜价上涨持续的时间为20个月,平均涨幅为19.3%,价格上涨持续时间和力度均超以往。
虽然近期蔬菜价格出现回落态势,但粮食价格却大幅上涨,涨幅连续14个月处于10%以上。2004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主要由粮食供给冲击引起,但在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背景下其价格连续上涨属异常。
3、非食品价格呈现出较快的上涨势头。
上轮经济周期中,食品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力量,而非食品价格却保持相对稳定,以CPI上涨较大的2007年、2008年为例,非食品价格仅实现上涨1.1%、1.5%;而2011年1-6月份,非食品价格实现累计同比上涨2.7%,增幅分别高于2007年、2008年1.6、1.2个百分点。
从月度来看,2011年1月,非食品价格月度同比涨幅首次突破上轮物价涨幅的峰值,同比增长2.6%,随后月度涨幅呈现扩大趋势,2011年6月份非食品价格同比增速达到3%,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这显示与前期物价上涨相比,本轮物价上涨的机理已发生深刻变化。
4、外部因素对国内物价的影响程度增强
由于加工型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快速的技术进步,我国出口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2002年1月的16.6%提高到2011年5月份的35.7%。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原油为例,其价格由2008年末最低每桶约40美元上升到目前每桶约100美元,涨了约2.5倍。
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推动了进口价格水平上升,我国贸易进口价格增速自2009年12月转正后,除个别月份外一直维持在10%以上,2011年5月份达到16.7%的高位。此外,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传导渠道畅通,2009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10次上调成品油价格、4次下调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明显高于以往,这增强了外部因素对我国物价的影响程度。
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1、反危机实施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叠加外汇占款持续增加,致使央行释放了过量的流动性,这是推动当前物价上涨的首要原因。
为应对2008年底经济增速的过快下滑,我国实施了规模空前的扩张性经济刺激政策,主要表现为:财政支出力度加大,2009年我国赤字率为2.79%,较2008年大幅上升2.03个百分点,2010年赤字率继续维持在1.63%的相对高位;贷款规模超常规增长,2009年我国新增贷款规模为9.6万亿元,约为2008年的两倍,2010年新增贷款规模仍然偏大,为8万亿元。
同时,我国外汇占款持续增加,2010年总额达到22.6万亿元,较去年增加了3.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升至56.7%。上述因素共同导致了我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长期来看物价上涨是货币现象,故前期反危机实施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和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共同作用释放出的大量流动性是推动物价上涨的首要原因。
2、周期性价格上涨和干旱等自然灾害,是推动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
我国食品价格走势呈现出周期性特征,上轮经济周期食品经历了两轮比较明显的上涨。1999-2003年,粮食产量5.08亿吨降至4.31亿吨,连续5年减产,2004年我国粮食价格骤然上涨26.6%,带动了同期食品价格实现了10%的高增长。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食品价格再次经历了一轮明显的上涨过程。
目前我国食品已进入了新一轮价格上涨周期,加之年初华北等小麦主产区遭遇严重干旱,年中长江流域等稻米主产区也遭遇了严重干旱,共同推动了当前食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
3、资源能源供约束程度强化,尤其是传统的廉价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逐渐稀缺,对当前物价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国大部分资源能源储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却居世界末尾。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甚至储量丰富的煤炭近几年也需进口。而前期廉价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的供给弹性越来越小,边际需求增加将带来更大的价格涨幅。
近几年,伴随着城镇化,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汽车销量连年攀升,这提高了经济增长对上述生产要素的需求强度。生产要素供需局面趋紧不但影响到了工业领域,也涉及了农业生产领域,因此,对当前粮食、蔬菜等食品价格以及非食品价格上涨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4、世界进入新一轮通胀周期,输入性通胀因素影响明显。
历史经验表明,世界各国的通货膨胀具有同步性特征。我国经济已和全球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物价的走势也必然会受世界物价走势影响。为应对次债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财政支出规模大幅增加,货币供应规模空前扩张,利率也降低到了历史低位,这就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已进入了新一轮通胀周期,这一方面会通过进口品价格的上涨推动我国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国外大量资金涌入国内寻找投资机会,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进而影响我国的物价总水平。
物价短期及长期走势
1、下半年物价涨幅有望高位适度回落。
制约物价上涨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并存。今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总体上不断放缓,2011年5月份M2同比增长15.1%,增幅连续3个月维持收窄趋势,6月份虽有所反弹,实现同比增长15.9%,但处于相对较低水平。随着下半年货币紧缩的滞后效应逐步发挥作用,将对物价上涨产生一定制约作用。
但与此同时,粮食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禽肉蛋价格尤其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显示短期内食品价格仍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电价调整也会对物价上涨产生一定推动作用。据测算,电价上调10%对CPI的潜在影响区间为0.244%至0.762%。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以及翘尾因素作用减弱的影响,预计下半年CPI同比涨幅将会高位适度回落。
2、长期内我国将面临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第一,消化反危机释放的过量流动性需要一定时间。第二,食品价格可能出现惯性上涨。供给方面,土地、劳动力及化肥农药的价格上涨难以逆转,气候变化异常使粮食生产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需求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减少了对粮食的直接消费转而消费禽肉等制品,加之工业用粮逐步增加,粮食的需求弹性将会提高。第三,非食品价格上涨是一个长期过程。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继续推进,对资源能源、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强度仍然较大,但这些要素的供给约束持续增强,从而促使工业产品价格进入上升通道;劳动力成本上涨还会显著推动服务业产品价格上涨。第四,我国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深入,增强了初级产品价格向最终产品价格的传导能力,如原油价格向成品油价格传导、煤炭价格向电力价格的传导等。第五,世界新一轮通胀周期仍将会持续。
综合来看,长期内我国将面临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价格大起大落
未来一个时期的物价调控政策,必须坚持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从短期看,在管理好流动性,注意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流通领域的管理,更加注重避免外部因素对国内物价的影响;从中长期看,要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通过效率的提高来消化成本上涨因素。
1、把握好货币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既能有效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又能确保不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今年以来,货币紧缩力度之大、调整频率之高实属少见。考虑到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以及目前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日益紧张的现状,货币政策应把握好调整节奏,在充分观察前期政策紧缩效果的基础上决定未来货币政策趋向,避免政策超调带来“经济硬着陆”的风险。
2、完善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加快流通体制改革,防止价格大起大落。
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的客观存在性,因此要建立价格经常大幅波动的产品(如粮食、猪肉)储备制度。在丰收年份加大收储力度,防止价格出现暴跌;在歉收年份加大储备商品的投放力度,防止价格出现暴涨。同时要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增强农产品跨地区跨城乡调配能力,从而缩短运输时间,扩大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避免出现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现象。
3、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外部因素对国内物价的影响。
一是要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减少经常项目顺差;二是要加强对资本项目的监管,防止热钱流入国内;三是要增加人民币的汇率弹性,适当升值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四是继续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防止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对我国物价带来的不利影响。
4、加快技术进步,有效应对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升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
“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需矛盾难以根本改变,甚至会呈现加剧趋势,造成上述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趋势难以逆转,从而对我国物价上涨产生持久推动力。故要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减轻要素价格上涨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要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的技术创新步伐,以改善不可再生资源能源供给紧张局面。
(宋瑞礼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徐策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