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经济增长
⊙梁达
在统计核算体系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近年来,我国政府消费率相对较为稳定,但与国际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资相对不足,导致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不断上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削弱了居民的消费力,并降低居民消费倾向。在目前形势下,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适当提高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可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支出的增加,不仅可以部分替代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间接增加居民收入,而且还会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顾虑,进而增加和促进其他消费。从经济角度观察,政府消费和转移性支出对居民消费有直接影响,特别是与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消费和转移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对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提升消费水平都会产生重要作用。
从消费的构成部分对经济的拉动力来看,政府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高于居民消费。据有关部门测算,政府消费每增加100亿元,会带动增加值增加65.2亿元;每增加100亿元的居民消费会带动增加值增加62.15亿元,可见,政府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高于居民消费。
从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对各部门增加值的拉动力来看,居民消费拉动作用排名前五名的部门为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住宿餐饮业,这些部门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紧密,为居民提供了生活必需的住宅、食品及商品流通、金融等服务,居民消费的增加,会带动这些部门更快的发展。
今后,我国政府将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并进一步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内需、调结构方面的作用。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正确处理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关系,努力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均衡分享的发展模式,促进消费需求可持续增长。
一是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当前,我国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要比人均GDP6000美元国家的平均水平低近25个百分点。如果我国在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这三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要达到当前的国际平均水平,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人民币汇率水平,按不变价计算,这三项支出比重每年应提高至少3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人民币升值、现价等因素,三项支出比重提高的速度应更快。
二是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本目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政府支出的标准差和居民消费的标准差高度相关,各地区政府支出差异的扩大加剧了各地区居民消费差距的扩大。因此,应加快确立并实施最低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增加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同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建立起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模式。
三是适当增加政府货币转移支付,并且更多地向农村和低收入群体倾斜。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进城务工人员就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的收入风险;继续扩大和完善对农业的生产“直补”,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尽快转变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对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社保支出给予适当补助,减轻其缴费压力。
四是要增加政府公共投资,重点加大对民生工程、产业培植、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有关政策规定,优化竞争环境,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准入门槛,减少中小企业投标成本,鼓励公平竞争。进一步推动“家电下乡”政策,扩大家电下乡产品种类,提高产品档次。加快财政补贴兑付进度,进一步简化手续,减少财政补贴申领环节。
五是要创新准公共产品的融资方式,节省政府相关投资。一些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应尽可能吸收民营资本投入,减少政府支出,以便将这方面的资金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