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开放的加速,各类新型金融公司纷纷“降生”。
无论是成立时间较早的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还是近年来新兴起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抑或是刚刚获得央行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新型金融公司时常出现在媒体的零星报道中,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深层次关注。
作为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这些金融机构的“新业态”在中国整个金融大环境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它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成长中又有哪些烦恼?
本报“金融机构‘新业态’”调查系列,聚焦于新型金融公司,走近它们,了解它们,为读者带来它们最新的生存现状。
高调开场,低调运营。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一年有余,相比同样“年幼”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新业态,这个将目标客户群体定位为中低收入阶层的新型金融机构,似乎一直游离在大众视野之外。
审批快捷,无需抵押和担保是消费金融公司的一大优势和特点,监管层希望它能填补银行信用卡、个人贷款业务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服务的空白区域。
试运行一年有余,我们看到了首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探索与努力,但不喜欢“寅吃卯粮”提前消费的中国消费者,多数人对这一机构 “茫然不知”。
这一国外发展比较成熟的金融业态是否存在“水土不服”,如何与信用卡、小额贷款公司差异化生存,何时才能盈亏平衡并持续盈利,刚刚起步的消费金融公司暂时还难见兴盛的“曙光”。
⊙记者 周鹏峰 田野
○编辑 毛明江 于勇
消费者认知不足
所谓消费金融公司,根据银监会的定义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2009年,作为拉动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尝试,银监会向国务院上报了试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请示及《试点办法》,并于2009年7月22日正式对外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首选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四个城市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意在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不同群体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提高金融业的服务水平。按照放行消费金融公司时的设想,消费金融公司为居民个人提供的贷款,包括购买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以及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但不包括房贷和车贷。消费金融公司贷款额度较小,注重的是客户对业务的便利、快捷、灵活的要求。
2010年3月1日,中国首家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在北京正式挂牌营业,并在当日与大中电器签订合作协议,拟借助大中电器这一渠道向消费者提供家电消费贷款服务。
然而,消费公司在家电等耐用品消费领域获得的收益未达到预期。本报记者日前走访某电器商场时,商户多表示使用消费贷款的消费者并不多。
一专营国内某品牌手机的店员告诉记者,该品牌手机较为低端,一般只要几百或上千块钱,消费者基本用不着消费贷款。在一些相对高端的品牌区域,店员告诉记者的情况类似。
而且,尽管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贷款无需抵押也无需担保、审批高效且已试行一年有余。但对这一尤其利于中低收入阶层的新型金融模式,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群体们显得“茫然不知”。
小潘毕业于上海的一所高校,现就职于北京某公司,这两个城市均为消费金融公司的首批试点城市。小潘这一群体正是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对本报记者所提是否知晓消费金融公司的问题,刚毕业的小潘很茫然的答道,“什么是消费金融公司?”
一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称,由于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当前百姓接受新型消费信贷供给的理念没有树立起来,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进。
经营模式探寻中
与消费者认知度与接受度不够相对应,目前几大消费金融公司都谨慎表示他们还没有构建起真正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消费金融模式。虽然每个公司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但没有人能说得清谁才是最正确的。
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立足上海的中银消费业务模式综合参考了欧美和日本市场的消费金融业务,目前主要从直接消费金融和商户消费金融两个方向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不过距离很好的运作模式还较远。
国内第一家外资独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目前业务的重点主要是提供POS贷款,即客户到店,选择商品,填写贷款申请表格,提交给后台进行信贷审查和评分,整个流程通常在30分钟内就能完成。
捷信很早就开始介入消费金融,如今他们的该项业务已经覆盖了8个国家,服务受众近2千万,他们有很现成的消费金融模式,但他们既有的经验模式是否适合中国仍待验证。
捷信是PPF集团的全资子公司,PPF集团是中东欧最大的私有金融集团,管理资产总额超过110亿欧元,业务覆盖保险,银行,消费金融,私募股权以及其他金融服务领域。
没有既有模式可复制的中资消费公司在探索经营模式上也作了诸多尝试。
比如围绕消费金融贷款“无抵押、无担保、审批快”特点,北银消费寻找了更多的渠道去推广其业务,比如为京城教师设计专属消费贷款“明师贷”,针对个体工商经营者推出“应急贷”,向已签署三方协议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助业贷”等。
据了解,现在有的消费公司把更大的兴趣投入到相对大额的家庭装修贷款服务上,借助房屋中介商这些渠道锁定目标客户。
家庭装修正处于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服务的空白区域,银行不削于做这么小笔的贷款,年化利率可能超100%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消费者又承受不起,消费金融公司正好填补了这一空隙。据记者了解,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年利率在10%-15%左右。
不过目前消费金融公司还不能敞开介入家装领域,因为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消费金融公司须向曾从本公司申请过耐用消费品贷款,且还款记录良好的借款人,发放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
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直接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的贷款。
多位消费金融公司人士均建议,非耐用品贷款应允许作为新客户发放第一笔贷款,比如许多客户想获得贷款用于家庭装修。目前捷信消费贷款90%以上都集中在家电等耐用品消费贷款之上,公司在上个月的15号才刚开始发放第一笔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
盈利难题
探索中的消费金融公司暂时还没有展现诱人的盈利能力。北银消费此前预计他们可以在2012年实现当年盈利,中银消费预计的盈利时间与北银消费较为接近。
据捷信消费的董事米乐·克雷沙说,消费金融公司通常需要1-3年的运营来实现盈利,但具体时间将取决于实际成本和市场渗透情况。
捷信成立最晚,但发展势头不逊于其他三家,仅成立半年公司就向天津的消费者发放了5000万的消费贷款。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锦程消费一年的余额仅有3000多万,中银消费成立后的前三个季度表现也不出彩。
因此可以理解,同时任职PPF集团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的米乐对捷信消费金融公司6个月来取得的成绩表示“备受鼓舞”,米乐领导和推动了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牌照申请和项目筹建。
捷信消费过去的半年迅速将其服务扩大到天津490家POS门店,并发放超过24000笔贷款,平均贷款额为2100元,发放贷款总额超过5000万元,每个月贷款额均以大约20%的速度在增长。
这似乎是一个尤为迅猛的发展态势,不过要知道捷信速度的背后是140多名员工的庞大团队,一中资消费金融公司员工仅是捷信的1/3。
捷信在其他国家积累了很多消费金融的业务经验,但细致的去分析他们在天津的战果可能也不会带给捷信过多的惊喜。捷信相关人士也称,虽然天津的发展态势符合预期,但相比在其他国家的业务发展仍有差距,成长性甚至不及越南。而且,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高成本的问题。
半年发放24000笔贷款,相当于每天发放贷款133笔左右,平均到490家POS门店中,仅有稍高于1/4的门店每天才可能发生一笔贷款。
5000万发放额,140多名员工,粗略来算,相当于半年每个员工平均发放贷款35万,这一营销额远谈不上覆盖成本。
除了资金、人员成本,米乐说,消费金融需要相应的后台支持,即坚实的IT基础设施和先进和高效的呼叫中心,以此确保高品质的客户服务。为满足以上需要,这就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在某些方面进行基础建设投资,并承担一定的费用,比如营运成本,分包服务等外部支付等。
对目前未盈利的状态,消费金融公司本身做好了心理准备,另一消费金融公司人士表示,新兴金融机构在寻找到成熟业务模式之前要达到盈利有一个过程,汽车金融公司在中国开业3年后才盈亏平衡,要让消费金融公司迅速盈利难度很大,何况居民的融资消费习惯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征信环境难助力
暂未找到确切盈利模式的消费金融公司表示急需相关部门予以支持,他们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征信环境的不健全。
一消费金融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的征信环境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很多信用评估信息在国内难以取得,这是目前消费金融公司遇到的最大的障碍。
米乐·克雷沙也说,应制定更多的外部数据库,以便获得更多的信贷客户信息,这将进一步帮助消费金融公司有效地管理风险,这也适用于一般的金融机构。
有效验证渠道少,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也致使骗贷、改变贷款用途行为仍然存在,使消费金融业务产生更大风险,核实借款人信用状况及收入信息方面也存在较大困难。
上述消费金融公司人士说,壮大消费金融公司的配套政策支持方面涉及很多,包括征信环境的改善、融资政策的放宽、试点管理办法中有关约束的放宽等,比如试点管理办法第十八条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因为很难界定消费者的月收入是多少,很多人时高时低。”
他认为,在消费金融公司未呈现遍地开花之势时,这一条件可以考虑放宽,因为不存在消费者信用扩张等风险,反之这一约束才有必要。
在对付恶意违约甚至骗贷时,消费金融公司目前也没有找到很好的收回贷款方式,因为根据银监会的规定,借款人不按照合同约定归还贷款本息的,消费金融公司应采取合法的方式进行催收,不得采用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
“这样,我们就只能加强贷款审查和审慎放贷,但这样做又会影响了我们的贷款效率,增加信贷成本。”某消费金融公司副总经理告诉本报记者。
另外,贷款利率也是一道绕不开的坎。对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贷款利息太高无人贷款,太低了覆盖不来成本,更别说盈利。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利息在10%-15%,最高不超过基准利率的4倍。这一利息水平与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相比并无优势。
与信用卡的“遭遇战”
目前,可开展消费信贷服务的还有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这两类金融机构。银行消费信贷产品主要以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业务为主。在同银行竞争上,消费金融公司一方面不能办理住房和汽车贷款,另一方面,还要和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展开正面竞争。
信用卡的分期付款业务主要是针对个人的耐用消费品贷款,而消费金融公司也主要锁定这两个领域。而且,银监会还对消费金融公司发放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还有严格的规定。比如,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以往对该借款人发放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再比如,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向第一次从本公司申请贷款的借款人发放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
“如果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与信用卡业务重合,不具备竞争优势。比如,信用卡有最长56天的免息期,最长付款期限可以达到3年,而且信用卡额度最高可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而消费金融公司从贷款发放就要开始支付利息。”上述某消费金融公司副总经理告诉记者,由于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存款,导致其资金运营成本较高,同信用卡相比其贷款条件可能也较高。
另外,除了贷款利率不具备竞争优势外,消费金融公司还要对每笔消费进行审核或者指定商家,没有信用卡那样“自由”,更何况信用卡还有消费折扣和积分换礼等附加服务。
从记者调查的招行、建行等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看,各大银行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利率(手续费)水品明显低于消费金融贷款利率,以分12期为例,手续费水平从6%-7.2%不等,如果分12期购买一台5000元的电脑,用信用卡手续费最高为360元,而使用消费金融贷款的话需要支付750元利息。
有专家认为,如果消费金融公司能深入信用卡并未广泛普及的中小城镇,或许可以避免这在城市与信用卡业务短兵相接。 但管理层目前还仅允许北京、上海和成都等大城市进行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
对前途有信心
尽管本报记者采访的大部分学生、中低收入者对消费金融公司了解不多,但作为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的独立出资方北京银行仍乐观看待这一市场。
北京银行行长严晓燕表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主要是住房与汽车,家电耐用品等消费类贷款占比则仅有1%点多,相对应,美国这一比重则高达38%,这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仍有很大市场可以开拓。
从试运行一年的效果来看,北银消费在家电耐用品贷款上逐步取得一定的成效,从2010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1日整整一年中,北银消费发放的贷款达6000多万,特别是最近的4个月,公司累计放款已经达到1.3亿,这4个月抵了过去一年的进度。
在产品开发创新上,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专门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新易贷-信用启航计划”产品,目前收效也比较理想。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携带相关证件,最快一个小时获取5000元至1万元贷款,可在上海超过1000家特约商户购买手机、电脑、职业装等,更可凭租房协议等消费凭据申请贷款加额,获得最高月收入5倍的贷款额度,且可全额提取现金。“新易贷”还款方式有主动还款与最低还款方式,贷款还款压力低,每月最低还款仅150元~300元,可随借随还,满足出入职场的学生用款需要。
“消费金融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捷信消费的董事米乐·科雷沙认为,这就要求持续不断的“市场教育”,这也是捷信在每一个开辟市场中所必然经历的。例如,当捷信2002年在俄罗斯开展业务时,消费金融基本是无人知晓的业务。但如今,每年超过40%的家电销售需通过消费金融实现。
只不过中国会不会是俄罗斯仍待市场考验,捷信提供的信息显得很乐观,根据该公司的内部客户调查,92%的客户打算再次申请捷信的服务,而85%的客户愿意向朋友推荐他们的服务,捷信认为这表明当地消费者越来越熟悉消费金融服务。
米乐·克雷沙说,中国政府 “十二五”规划中,将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向,如何让普通消费者增加他们的购买力,消费金融服务是很重要的工具,捷信和监管机构一直保持很积极的沟通,也很想把我们良好的经验分享给监管机构,以及其他有关政府部门。
他说,“对捷信来讲,不管是一些后台、前台,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投资,都是基于我们在中国的未来长期发展,实际上我们才刚刚开始,我相信更大的收获还在后面。这几年我们要先进行播种,做好每天的工作,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尽管消费金融公司目前仍未呈现让其他机构趋之若鹜的前景,但身在其中的几大消费金融公司则认定,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必然会延伸到二三线城市,并开始为跨区域经营做准备。
米乐·克雷沙表示,通过发展跨区域业务和依托规模效应来达到收支平衡并实现盈利对于消费金融公司十分重要。“实现跨地域经营能帮助消费金融试点公司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贷款总额,是最终实现盈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