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从来不缺少故事,而且演绎的技巧也越来越高。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对矿业的投资,将这一玩法发挥到了极致。
仅7月21日一天,就有4家上市公司宣布涉矿,运作的方式也各有千秋。科学城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以资产置换加定向增发方式,从酒店经营转向开采铅锌矿、萤石矿;ST珠江与合作方设立项目公司投资铁矿;大连控股则设立全资子公司计划收购矿业股权;而中弘地产仅仅是增加了公司经营范围,多了一项矿业投资。
虽然,这4种方式无法囊括上市公司涉矿的全部花样,但从中已经可以窥见故事演变的痕迹。
最初,为吸引投资人目光,但凡进行矿业投资的公司,都会精心选择一个好的标的,要有探矿权、采矿权,矿石品位要高,而且有经营记录,还实现了盈利。如此,故事才能让人心动,进而聚集资金推高股价。
但这么好的标的绝对属于稀缺资源,数量有限,而且不是谁想投都能投到的,所以当市场形成赚钱效应后,故事就开始演变了:
收购标的只要有探矿权就可以了,然后画饼,说一旦拿到采矿权,未来盈利将如何如何, 同样可以吸引一批投资人。
后来,连这样的标的都供不应求了,而有的上市公司又急切地想给公众释放涉矿的信号,于是仓促设立投资矿业的项目公司,有的连注册资本都没有到位,而收购标的更是镜花水月。
这还不是最疯狂的,因为毕竟有一个运作平台,更为缥缈的是,公司告诉你,“我要搞矿”,而准备工作仅仅是修改公司章程,增加一项矿业投资的内容。但仅凭此一点,股价已经能够一飞冲天。
仔细分析涉矿公司的案例可以发现,两类企业是主导者。一类是房地产公司,由于宏观调控,原有业务受到打击,经营没有起色,试图借助市场热炒的概念来扭转颓势;另一类是有强烈推高股价意愿的公司,目的是通过概念炒作,配合限售股解禁或者相关股东减持,以获得利益最大化。
市场并不反对企业为摆脱困境,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如果只有一个虚幻的开始,画了饼而不去兑现,那对投资者就是一种失约。而如果涉矿单纯为了推高股价,那更是一种欺骗。
事实上,这类企业还不在少数。这就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看清故事的本质。另一方面,也需要监管部门强势出击,震慑恶意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