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调查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专 版
  • B3:股市行情
  • B4:市场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动车事故“引爆”多重利空 沪指失守2700
  • 希拉里对美国国会提高债务上限有信心
  • 融资融券拟年内转常规 转融通分三步走
  • 外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受控
  • 今日关注
  • 看资本市场讲“矿事”
  •  
    2011年7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头版 下一版
     
     
     
       | 1版:头版
    动车事故“引爆”多重利空 沪指失守2700
    希拉里对美国国会提高债务上限有信心
    融资融券拟年内转常规 转融通分三步走
    外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受控
    今日关注
    看资本市场讲“矿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看资本市场讲“矿事”
    2011-07-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何军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少故事,而且演绎的技巧也越来越高。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对矿业的投资,将这一玩法发挥到了极致。

      仅7月21日一天,就有4家上市公司宣布涉矿,运作的方式也各有千秋。科学城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以资产置换加定向增发方式,从酒店经营转向开采铅锌矿、萤石矿;ST珠江与合作方设立项目公司投资铁矿;大连控股则设立全资子公司计划收购矿业股权;而中弘地产仅仅是增加了公司经营范围,多了一项矿业投资。

      虽然,这4种方式无法囊括上市公司涉矿的全部花样,但从中已经可以窥见故事演变的痕迹。

      最初,为吸引投资人目光,但凡进行矿业投资的公司,都会精心选择一个好的标的,要有探矿权、采矿权,矿石品位要高,而且有经营记录,还实现了盈利。如此,故事才能让人心动,进而聚集资金推高股价。

      但这么好的标的绝对属于稀缺资源,数量有限,而且不是谁想投都能投到的,所以当市场形成赚钱效应后,故事就开始演变了:

      收购标的只要有探矿权就可以了,然后画饼,说一旦拿到采矿权,未来盈利将如何如何, 同样可以吸引一批投资人。

      后来,连这样的标的都供不应求了,而有的上市公司又急切地想给公众释放涉矿的信号,于是仓促设立投资矿业的项目公司,有的连注册资本都没有到位,而收购标的更是镜花水月。

      这还不是最疯狂的,因为毕竟有一个运作平台,更为缥缈的是,公司告诉你,“我要搞矿”,而准备工作仅仅是修改公司章程,增加一项矿业投资的内容。但仅凭此一点,股价已经能够一飞冲天。

      仔细分析涉矿公司的案例可以发现,两类企业是主导者。一类是房地产公司,由于宏观调控,原有业务受到打击,经营没有起色,试图借助市场热炒的概念来扭转颓势;另一类是有强烈推高股价意愿的公司,目的是通过概念炒作,配合限售股解禁或者相关股东减持,以获得利益最大化。

      市场并不反对企业为摆脱困境,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如果只有一个虚幻的开始,画了饼而不去兑现,那对投资者就是一种失约。而如果涉矿单纯为了推高股价,那更是一种欺骗。

      事实上,这类企业还不在少数。这就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看清故事的本质。另一方面,也需要监管部门强势出击,震慑恶意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