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谨防政策“一刀切”使经济形势更复杂
  • 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办法正在抓紧研究
  • 中美签署反垄断合作谅解备忘录
  • 新个税法条例9月1日起实施
  • 9基金上周扎堆申募
  • 多个区域规划或年内出台 加速区域结构调整
  • 银监会调整组建村镇银行核准方式
  • 保监部门整治中介乱象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6月现反弹
  • 四公司IPO申请过会
  •  
    2011年7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要闻
    谨防政策“一刀切”使经济形势更复杂
    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办法正在抓紧研究
    中美签署反垄断合作谅解备忘录
    新个税法条例9月1日起实施
    9基金上周扎堆申募
    多个区域规划或年内出台 加速区域结构调整
    银监会调整组建村镇银行核准方式
    保监部门整治中介乱象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6月现反弹
    四公司IPO申请过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谨防政策“一刀切”使经济形势更复杂
    2011-07-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作者 亚夫
      □作者 亚夫
      作者系
      本报首席编辑

      如果对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做更多了解和更深层次的分析,就会发现,这段时间经济运行不是变明朗了,而是越来越迷离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对货币政策、物价和房价的看法有分歧,出现了对复杂经济问题认识简单化的倾向。那种“一刀切”的态度与做法,很可能会使经济运行左支右绌,如陷泥淖。

      比如,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据央行部署,今年的基调是回归稳健,这是在去年年底针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趋势预判基础上定的调。据此,央行在上半年要着力把过多流动性收回来,把物价压下去。所谓的控制社会融资总规模、逆周期操作等,就是认为钱太多了,经济过热了,物价压力大了,因此要动用多种政策工具来收缩流动性。

      结果半年下来,整个社会突然感到“太缺钱了”,闹起了“钱荒”,但高企的CPI非但没有降下来,反而涨到了6%以上,经济增速却在缓慢下降。也就是说,如果只看这6个月的情况,货币政策的几大目标不仅没有实现,相反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甚至强化了老百姓对通胀的担忧,增添了对“滞胀”的顾虑。为什么呢?

      不妨看一看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所的一份报告。今年以来,在货币供应量增速逐步回落、银行存款增长缓慢和存款准备金率畸高背景下,银行系统资金整体趋紧,头寸波动剧烈,银行体系流动性不足问题日益明显。以银行间市场为例,今年前6个月,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从4.31%上涨至6.61%,其中6月23日曾飙升至9.11%。

      从银行体系外来看,流动性过剩问题又没有得到解决,表现为物价涨幅不断加大,投机资金炒作一些普通商品,价格涨到了危害正常经济秩序程度。同时,股市的萎靡也使大量社会资金找不到合适投资渠道。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及地下钱庄非常活跃,浙江等地的民间借贷利率甚至达到25%-30%。可见金融秩序之复杂迷乱。

      面对这种情况,下半年货币政策又该如何调整呢?首先要避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由于中国各地经济差异巨大,发展又不平衡,如果货币政策采取“一刀切”,那怎么能够“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呢?所以,有研究者提出,下半年货币政策是否可以在“整体稳健”的背景下,做“定向宽松”的微调。这是有道理的。

      再比如,房价问题是近年来最纠结的热点。最新的情况是,今年6月,一线城市的房价仍很坚挺,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大大超过了一线城市,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为此,有分析人士建议,对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也要实施限购令,采取与一线城市相同的办法,把居高不下的房价压下来。

      这里面除了有民粹的情绪外,最大的误读是把房子看作是同一品质的东西,把房价的地域差别给抹杀掉了。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房价波动都有一个规律,就是与当地经济的活跃程度、人口流动和当地的综合配套资源有关。当一个地方经济日益活跃、人口流入加快、社会资源充沛时,就会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因而就会推高房价。

      现在,有些二三线城市,正处在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与已经成熟并且房价高得离谱的一线城市相比,还有明显的区位竞争优势,因此,这些地方的房价涨一点并不奇怪,只是不要重蹈一线城市房价持续暴涨的覆辙,涨到生产成本、生活成本完全不能承受的地步,最后快速衰退。这是很危险的,也要尽早预防。因此,我们对房价问题,也要避免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来解决,否则也会造成后患。

      另外,在物价问题上,人们习惯于采用短期行政干预的方法,实施限价措施。这样做,表面上看效果很明显,但容易掩盖物价乱涨背后的矛盾。尤其在市场化条件下,这样的管理并不能持续很久,被掩盖的矛盾最终将爆发出来。因为,现在的物价乱象,主要是结构扭曲、竞争不充分以及管理不到位的结果。所以,解决物价问题,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才能抓住要害,实现调控目标。

      由此来看,在当前要有效解决棘手的经济矛盾,不宜简单化,搞“一刀切”,而应该采取定向治理的措施,来“舒筋活血”。唯有如此,才能走出经济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