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信息披露
  • 12:产业纵深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大上海的紧迫感
  • 我们该如何应对美国可能的债务违约
  • 美债困局:深层矛盾不可调和
  • 这块地出让6年还未动工,为何不收回?
  • 微软:老本快吃完了
  • 构建我国金融审慎管理框架的两步走设想
  •  
    2011年7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大上海的紧迫感
    我们该如何应对美国可能的债务违约
    美债困局:深层矛盾不可调和
    这块地出让6年还未动工,为何不收回?
    微软:老本快吃完了
    构建我国金融审慎管理框架的两步走设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债困局:深层矛盾不可调和
    2011-07-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田 立

      ⊙田 立

      

      下周二就是美元主权债务的大限了,很多人都在担心,一旦美国国会不能就政府债券额度达成一致,就极有可能造成美元主权债务危机,并波及全球。毕竟,这个世界的经济还在被美元主导着;毕竟,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阴影尚未散去。值此全球经济仍处震荡时期,如果美债再来添乱的话,那可真是雪上加霜了。

      那么,这场即将爆发的危机有没有避免的手段和解决的机制呢?从“避免”的角度看,我们希望的是“治标”手段,尽管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对于高烧超过四十度的人来说,先把温度降下来才是一切后续手段的前提。然而遗憾的是,即便是治标,美国人可选择的手段也少之又少。

      首先当然是美国两党达成协议,给主权债务人(美国政府)喘息的时间,以图今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国会对此冷淡是有理由的,时间能抚平美元债务危机的创伤吗?如果不能,那美国政府只能迎来更大的危机和更严重的后果,如果是那样的话,还不如把问题早些暴露出来的好。

      其次,美国政府也可以选择美元贬值的办法来减轻债务负担。实际上,白宫对于自身债务危机早有“预感”,今年5月联合国授权北约对利比亚动武时,美国一反常态地往后躲,就已埋下了日后美元贬值的伏笔。一旦美债出现问题,美国可以通过彻底“回避”利比亚和平解决方案的方法,使美元在石油产出国的控制力下降,从而使美元指数下滑,以此来缓解美债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人也许很后悔那么早地披露了击毙拉登的消息,因为那让美元指数大升)。如果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华盛顿可能真的就要全面调整外交政策了,用一位军事迷的话来说就是全面撤退。尽管这可能与所谓的美国国家利益相冲突,但作为旁观者,从纯粹的学术角度说,这也是一种选择。

      除此之外,奥巴马政府恐怕就只能像现在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国家那样,采取资产置换的方式来化解矛盾了。但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又是联邦制政体国,政府可用于置换的资产究竟有多少,与其债务比例有多大,是个相当值得怀疑的变量。

      但即使存在所谓的治标灵药,美元主权债务在深层次上的矛盾仍是问题的关键,这些矛盾累加到一定幅度时,依然会以爆发的形式出现,并严重冲击世界经济,这才是有远见人士最担心的。那么,美元债务问题的深层次矛盾有哪些呢?

      首先,长期贸易逆差是美元主权债务膨胀的直接原因。美国人总是喜欢把贸易问题政治化,批评其贸易顺差伙伴的汇率政策、关税政策,甚至是产业政策等,却完全忽视了贸易差的本质。著名金融学家莫顿·米勒在1994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次公开演讲中,以日美贸易冲突为例解释了贸易差的根本原因。米勒教授认为,是日本的高储蓄率和美国的低储蓄率造成了两国的贸易差,高储蓄率必然带来高投资率,当国内投资不足以满足这种需求时,转向国外投资同样必然。日本人选择了美国作为投资对象,而对美投资需要美元,于是向美国出口多于进口就成了唯一选择。一旦日本人拿到更多美元,就会投资于美元债券。反过来,在这种特殊激励下,美国人只要缺钱就可以大肆发行债券,从而进一步鼓励了美国的低储蓄率和高负债率,这当然也包括美国政府的高债务率。

      如果米勒教授的上述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第一个不可回避的深层次矛盾出现了: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主导货币的发行主体,必须不断输出美元,而输出美元的最直接、最主要途径就是贸易逆差(这和当年的特里芬难题基本一致);另一方面,贸易逆差必将推动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投资,这就要求美国必须输出美元债券,而美元债务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偿债能力就可能捉襟见肘。由此,债务危机就要出现。

      借着米勒教授的逻辑往下捋,抑制美元高债务率的必然环节是提高美国的储蓄率,假定一定时期内美国国内生产性投资水平不变,提高储蓄率的途径就只有“要么政府减少消费,要么民众减少消费”了。减少政府消费的最简单途径,是将政府消费转向政府投资,但这恰恰是美国政府最不愿做的。一方面,凯恩斯主义的失效给美国人以深刻的教训,政府投资的最大问题在于任何人都证明不了政府比市场更聪明;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放弃救助支柱产业,转而鼓励新能源、新技术产业的调整政策,这已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开始发挥作用,一旦要政府转向投资,就意味着奥巴马政府必须放弃已经见效的救助政策,这个层面上的矛盾可能更不可调节。

      美元主权债务危机背后的这些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正是美元主导世界经济的现有体系开始出现瓦解的征兆,这是旧体系崩溃的前兆和新体系建立的序曲。美元必须被新的主导货币所取代,并建立更科学的货币发行机制。我们所能做的,除了默默承受新生前的阵痛外,就是做好迎接新体系的准备。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