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信息披露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营销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版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抑制居民消费增长有五大消极因素
  • 警惕美国提高债务上限的复杂影响
  • 经济迷雾掩盖了什么
  •  
    2011年8月8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抑制居民消费增长有五大消极因素
    警惕美国提高债务上限的复杂影响
    经济迷雾掩盖了什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抑制居民消费增长有五大消极因素
    2011-08-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达

      今年以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加之早先的刺激消费政策在弱化,我国居民的消费状况并不乐观。当前,如何促进居民消费平稳增长,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排除抑制消费的消极因素,推动经济朝着以内需为主的方向转化。

      ⊙梁达

      

      五因素抑制居民消费增长

      1.通胀预期较强,对居民消费产生一定影响。

      商品价格对零售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正常合理或人们可承受的价格上涨有利于零售额的增长,但价格上涨过快,将影响部分低收入家庭的正常消费,也会对多数消费者心理造成负面冲击,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今年上半年,在食品价格的推动下,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达到104.7%,其中6月份创下106.4%的新高。价格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消费的真实情况。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16.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6%,比上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

      高通胀对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食品价格涨幅较高对其他消费的挤占影响逐渐显现;二是工业用品、服务价格和资源价格全面上涨,导致居民实际消费能力锐减,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消费者的信心,个人消费行为趋于谨慎;三是通胀压力对居民消费意愿带来负面影响,据央行问卷调查显示,只有14.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为1999年调查以来最低值。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通胀可能意味着其财富水平一定程度的缩水,因此,当通胀来临或即将来临,人们会改变自己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尽可能多地增加储蓄而减少即期消费。为了减少收入降低带来的压力,人们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的比重会降低,从而影响到这些行业的营业收入。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居民消费心理及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居民消费更趋于谨慎,对价格的敏感度提高,不少中低收入消费者又回归到捂紧钱包、精打细算过日子,持币待购行为较为明显。加上收入预期下降导致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更加小心谨慎,注重商品性价比的比重上升,对产品实惠的重视程度上升,中低端货物与服务更受市场的欢迎。消费者回归现实,品牌消费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品牌的溢价意义降低,趋优消费大大降低。

      2.汽车、商品房及相关商品对消费增长的驱动力明显减弱。

      受部分城市限购、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汽油价格上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今年全国汽车消费增长明显放缓。商品房价格高企、楼市成交量萎缩影响装修、家具、家电等相关商品销售也有所放缓。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商品零售中,上半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5.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2.1个百分点;家具类增长30.0%,回落8.5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1.5%,回落7.3个百分点。

      由于汽车对消费增速的贡献权重大,在2010年车市火爆时,贡献率曾一度达到70%左右,由此可以预期,今年汽车销量增速的放缓将令整体消费增速的上升空间受限。从发展趋势看,后5个月国内汽车市场发展仍面临着较大不确定性,汽车消费的不景气局面难以根本扭转,对总体消费需求的负面影响依旧存在,整体发展环境难有较大改观。

      3.负利率损害居民实际利益和消费能力。

      自2010年2月再次开始出现负利率后,中国已连续18个月处于负利率状态,其间央行加息5次,但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提高至3.5%,今年6月CPI同比涨幅却已冲至6.4%,负利率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随着物价上涨加大,我国负利率日趋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不断缩水。由于我国多数居民储蓄是为养老、购房、子女教育等而积蓄,负利率非但不会刺激当期消费的增加,反而削弱了居民未来的消费能力。在收入快速增长,收入渠道逐步趋向多元化的同时,财产性收入比重仍然最低。

      2010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仅占全部收入的2.5%,仅比2005年上升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四大收入中的比重依然是最低的。财产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的贡献还很小,不仅低于经营净收入的贡献,更远低于转移性收入和工薪收入的贡献。

      4.高房价仍是阻碍居民消费升级,削弱消费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6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涨幅比6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尽管部分城市房价略有回落,但整体水平仍居高位,与绝大多数居民的承受能力相差悬殊。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于向更高层次的消费升级中。在此过程中,迫切需要清除不利于消费扩张的障碍,而目前的高房价至少会在两个方面抑制消费的快速增长。一是高房价让许多人沦为房奴,在沉重的房贷压力下,对这部分家庭的未来消费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

      例如,大部分收入将用于房贷月供,这不仅会导致一般住房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全面萎缩,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力资本提升,最终将导致这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固化和消费能力的削弱;二是高房价改变了人们的预期,增加了预防性储蓄需求,使多数人不敢消费、谨慎消费。房价的过度上涨,导致众多中低收入阶层,在城市住宅资源方面,逐渐边缘化,只能望房兴叹。不少地方的房价大大偏离民众的实际购买力。

      5.食品安全问题抑制居民正常生活消费。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出现,与过去相比,2011年食品安全问题有增无减,此起彼伏。前些年有“三聚氰胺”毒奶粉、圣元性早熟奶粉、勾兑假葡萄酒等事件,今年的“瘦肉精”健美猪事件尘埃还未落定,“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染色粉条”、“毒花椒”又接踵而来。时至今日,石粉鸡、假猪蹄膀、人工合成银鱼又惊现百姓餐桌,刚刚又出现了西瓜膨大剂、台湾的塑化剂事件更是规模空前,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食品安全事件使民众对我国消费环境的安全性信心受损,农村市场仍是伪劣商品泛滥,消费环境对相关消费的抑制作用不可小觑。食品安全问题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抑制了居民的正常消费,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全面持久整治。

      

      齐抓共管,促进消费平稳增长

      1.抓好刺激消费短期政策的同时兼顾长期政策。

      从采取的刺激消费政策来看,主要是针对消费而解决消费问题(减税、增收、消费券、旅游券、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等政策),当然,在短期对刺激经济增长有很大帮助,它只是调整了短期的总供求关系,解决不了那些制度和结构体制等深层次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短期政策调整的同时,更应该兼顾影响居民消费的长期性因素,诸如制度和体制方面的各种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等)。

      2.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由于我国城乡间消费倾向和消费习惯不同,同时城乡居民间收入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城乡间的特点。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重点在农村,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是扩大农村消费的着力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农业结构、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以便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继续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切实保护农民务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务工收入稳步增长。

      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就业是最有效的收入保障,扩大就业是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也是拉动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要把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认真落实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同时,加强政府对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管理与监督,切实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问题。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虽然已经基本构建,但这一制度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一些重要问题仍有待解决。无论是医疗保障还是养老保险,都存在覆盖面较小、保障水平较低的问题,同时还与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不相适应。因此,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在合理确定保障水平的同时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加快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广大劳动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覆盖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城乡广大劳动者,积极推动城乡分设、地区分割的社会福利体制均等化,提高对城乡特定群体(老年人、非成年人和城乡非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

      4.有效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净化消费环境。

      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查处力度、打击力度,及时查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职能,如果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一定要从严处理,要使其违法成本足以制止这种违法行为。要依靠全民力量彻查问题食品。在信息高度度发达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下,食品安全监管一旦松弛,极易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因此,要充分发挥民众的监督力量,在社会上形成“全面监督”的局面,让不良分子无藏身之地,从而净化食品市场。要全面普及法律意识,提高生产经营人员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要保证食品安全,光靠道德规范是不够的,必须用法律来约束。对敢于漠视他人生命安全的违规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不让违规者付出沉重的代价,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就不会有保障。要在全社会普及法律和社会公德教育,形成讲信用、诚信经营的意识,提高公共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作者系本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