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司
  • 10:公司纵深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终止贴补外国消费者
  • 福建惊曝传销式高利贷诈骗案
  • 当勾兑被曝光时
  • 反通胀,
    还是要回到利率政策上来
  • 美债危机倒逼国际货币体系加速改革
  •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等不得
  •  
    2011年8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观点·专栏
    终止贴补外国消费者
    福建惊曝传销式高利贷诈骗案
    当勾兑被曝光时
    反通胀,
    还是要回到利率政策上来
    美债危机倒逼国际货币体系加速改革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等不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终止贴补外国消费者
    2011-08-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 涤
      孙 涤

      ——市场的青铜法则系列之三十

      经济活动是人类自编自导的演出:生产给他人消费,消费他人的产品。随着分工和交换的规模和门类越来越繁盛,人们的生活选择也越来越多彩多姿。经验告诉大家,经济要发展,关键在于让你的交易伙伴也能富起来,否则,你的产品没人买得起,不但你的生活选择越来越逼仄,你的财富积累离停摆也不会太远了。

      基于这个认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交易模式能否持续,非常令人忧虑。

      上星期是多事的一周,三个事件值得讨论:一、标普破天荒地下调美国国家债信一小格,搅得股市周天寒彻。白宫气愤之余,着手调查标普有没有误导投资界,甚至过早外泄其降级决定的犯法行为,依据是什么?二、美国人力挺美债,“股神”巴菲特甚至称美债信用应是举世无二的“4A”级,支持的又是什么?三、旧金山美联储的两位专家(G..Hale和B. Hobijn)发布一项调查,主题是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对于美国人的消费到底有多重要。该怎样解读这个报告的数据及其对未来发展的意义?

      针对美国政府的不满尤其是证交会的调查,标普CEO萨玛的解释是,一年来联邦信用风险增加了许多,而公司职责是揭示风险,力求客观透明,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标普在2008年市场崩塌前袒护和纵容金融大贾,受到了世人严重质疑,挽回声誉或许是标普的动机。但美国在短期国债券回报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再三推行“量化宽松”,同时纠缠于国内政治博弈,无视财政亏空的迅速恶化,债权人特别是外国债权人面临的风险成本的确在上升。无论测算方法是否准确,并不影响对基本态势的判断和分析。

      巴菲特对令他成功致富的美国,满怀深切感恩之情。不仅把自己的声誉全押上去力挺美债,坚定持有中短期美债,不管收益(0%-2.2%)与所承担的风险(通胀率3.6%)已完全不相称,今后十年间,很可能将全是负值。他甚至再三敦促国会议员严肃考虑,大幅提高对巨富们的征税。据他计算,美国超级富翁平均纳税只占收入的17.4%,大大低于中产阶层的税率。他本人则不到15%。他也看到,美国国债违约在技术上就不可能。美债就其本质讲就是内债,换句话说,印制世界货币是美国的独门法权,美国不可能被逼破产。

      当然,没这么热情乐观的美国人也大有人在。正在竞逐下届总统的共和党人、德州州长R·佩里就指控伯南克滥发美元,靠举债度日来为奥巴马当局保驾护航,在把美国人拖向深渊。

      当美国国内在激烈讨论,要是最大的债主中国人抛售美债将有什么后果时,巴菲特一语道破,除非中国大幅度降低对美国的出超,否则就只能持有美元。如果中国不购买美国的产品或资产的话,结果不外两个:积累不生利而且持续贬值的美元,同时导致人民币泛滥和物价上涨。

      以此为线索,让我们来解读旧金山美联储报告提出的数据。美国人每消费100美元,有88.5美元是靠美国生产的服务和产品来满足的,其中约66元是美国人提供的服务。这再次证实,即使在全球化充分展开的今日,美国经济活动仍是美国人自编自导的演出。据报告的测算,美国买“中国制造”的产品(极少服务内容),每花1元,有0.55元是付给美国人在当地提供的“服务”:诸如中转、分销、零售、运输、仓储、保险、利息、设计、品牌、广告、租金、管理、财会、各类税金、以及利润。这些服务形成了美国居民的各类收入。

      别小看服务在消费中的角色。不但教育、医保护理、娱乐、房租等服务门类,即使是有形产品,服务费用仍占大头。笔者1996年就曾在上证报专栏上写过“芭比娃娃”的案例。一个基本版芭比娃娃在洛杉矶的零售价为 9.95美元,在中国的离岸价却只有1美元。这1美元中的0.65美元 是进口材料成本,国内所得统共才可怜的0.35美元。

      报告指出,“中国制造”在美国人的消费总支出里面,实际所占比重不过2.7%,大大低于世人的印象。对此,正确的解读应该是,美国以“中国制造”的耐用制成品为支点,发展各种服务杠杆,成倍地派生出美国人的各种收入。结果,两国之间效用和利润的分配非常悬殊。

      有三个数据,可清晰看出中美经济交易是个怎样的“怪圈”:今年上半年,中国的贸易出超使外汇存底增加了2万亿人民币,中国货币增发了2万亿,而通过提高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央行冻结了2万亿社会流动性。而据德意志银行测算,亚太地区经济始终被动地受制于欧美市场波动:欧美经济下滑1%,亚太经济体平均要减速3%至7%。

      不言自明,即使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交易伙伴首先是国内的大众。除非能真正进入自编自导的良性循环,支持国内大众有能力消费,经济的演出将无法持续宏大。巴菲特站在美国利益的立场上来剖析问题的症结,我们恐怕也该同样行事。至少,检讨出口退税,终止贴补外国消费者,势在必行。只有把国内的服务带动起来,合理扩散由此形成的收入,才能生生不息。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