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着险资“大松绑”?
⊙记者 翟敏 ○编辑 全泽源
前不久,中国人寿获得了保监会认定的首个保险公司PE(股权投资)牌照。今后,其股权投资将不再通过“一事一议”方式,逐一报送保监会审批,可在监管规定的额度内进行自主投资。此案例获批激起了诸多人士对保险资金加速进入PE领域的猜想及期待。但据记者多方了解,这恐怕只是个案,其他保险公司要想在短期内获得牌照恐怕不太现实。据接近保监会的人士分析认为,在目前PE过于火爆的态势下,保监会对险资的PE投资行为仍将秉承审慎原则。
2010年9月,中国保监会印发《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正式放开保险资金参与未上市企业私募股权融资,对保险公司参与股权投资的方式及资金规模做出详细规定。但《暂行办法》实行将近一年之后,保险资金PE投资进展仍相对缓慢。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来看,险企涉足PE投资市场仍然面临诸多瓶颈,人寿此次获牌或只是个案。
对于保险公司参与PE投资,业界普遍认为专业人才及团队的缺乏是主要瓶颈之一。而对于团队及投资平台的搭建,目前各保险公司进度不一。
《暂行办法》提出,参与股权投资的保险公司,其资产管理部门拥有不少于5名具有3年以上股权投资和相关经验的专业人员,开展重大股权投资的,应当拥有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员。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PE投资团队在投资人才管理上的专业化分工明显不足。PE投资团队不仅应包含投资、财务、法律等各方面的人员,还需要专人评估PE投资与保险公司的负债风险结构、资产负债匹配、偿付能力等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而保险行业专业的PE人才更是奇缺。
另外,适合投资项目的缺乏也是保险资金的一大困扰。据悉,目前监管层对投资标的有明确界定,如果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权,也仅限于保险类企业、非保险类金融企业和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企业的股权。
保险资金只能投资于处于成长期或者成熟期的企业股权,不能投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高污染、高耗能等不符合国家政策和技术含量较低、现金回报较差的企业股权。这对保险资金来说也将是巨大考验。
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来看,保险资金大规模进入PE市场的条件并不是十分成熟。众所周知,目前全民PE格局下,PE/VC争抢项目十分激烈,入股成本不断提高,一旦放松险资的PE投资,恐怕其面临的风险颇难控制。这或许是监管层严格把控险资介入PE投资领域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