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能让人放心?
现在流行“独立经济学家”、“独立观察家”、“独立艺术家”……弄出这些名字,为什么呢?想想真有点反讽的味道。
比如,既然有“独立经济学家”,那就有“非独立经济学家”。这“非独立经济学家”是什么人?难道是没有思想、没有见解的人?如果是这样,那还算经济学家吗?
又如,有些“独立经济学家”,在“独立”之前是什么角色?从资料看,多半是大机构的“门面”。现在,“出门”了、独立了。从“非独立”到“独立”,有什么区别?
“独立”就一定比“非独立”更高明、更客观吗?不见得。只要将这些人的言论前后对照起来看,就容易明白这是什么“噱头”了。
这里,先放下这个话题不表,来讲另外一件事。
有位“独立”艺术家做了一部图集,叫《100个放心》。这个主题很一般,不吸引人。但不一般的是,他收集了100个含有“放心”词句的广告标语。有“放心”肉、“放心”菜、“放心”烟、“放心”酒、“放心”医院、“放心”店、“放心”工程,等等。
读者诸君不妨试试,如果你能一举列出二、三十个含有“放心”一词的广告,那是很困难的。
但这位“独立”艺术家居然能够收集到100个这样的广告,实在是用了功了。没有一股“钻牛角尖”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尤其这些广告,涵盖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精神物质,方方面面,十分难得。
但是看了这些图片,除了对艺术家有一丝感佩外,更多的恐怕是反讽与忧虑。因为,这些标榜“放心”的商品真的让人放心吗?
反过来,那些没有贴“放心”标签的商品又怎样呢?难道都不可信吗?要知道,尽管这位艺术家收罗了100个“放心”广告,花了不少力气。但未被收罗的肯定还有。即便如此,这些“放心”商品与未被标签的商品比起来,在数量上肯定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商家要特别以“放心”来标榜自己的商品与服务呢?他想给消费者以什么暗示呢?是增加信心,还是增添疑虑呢?从实际效果看,越是喊“放心”,消费者越是不放心、越是感到困惑。
因为,放心不是从嘴里说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商品与服务本身的质量展示出来的。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那些叫“放心”的东西,未必叫人放心;那些叫“独立经济学家”的人,未必有什么高见。因此,有关“放心”与“独立”的称谓,最好还是少咋呼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