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驰 ○主持 于勇
从美国债券信用评级被降开始,市场关于发达国家经济体可能出现再次衰退的担忧就不绝于耳,同时投资者对于中国再一次出台刺激经济政策,树立全球增长信心的希望也一再被提及。但是中国近期的宏观政策虽然表达了对国际形势的关注,却没有像08年底那样对外部危机作出迅速的反应。
其实通过比较目前经济形势与08年的不同之处,这种宏观政策的不同并不难理解。我个人理解,不同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出口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比08年危机前下降了,因此外部危机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变小了,经济回落的幅度也会比较温和,一些可能的间接影响因为各国政府的干预也大多变化缓慢,给国内政策调整提供了更多的反应时间。第二,经过两年国内宽松政策,以及国际流动性的影响,我国目前处于通胀水平已经很高,同时我判断即时主要发达国家出现经济二次回落也很难将中国通胀水平大幅拉低。通胀仍是国内的主要问题。第三,宽松货币政策虽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退出,但我们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比08年危机发生时从紧的货币政策而言,放松的空间也非常有限,而当前的通胀压力更限制了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综合以上三方面不同,我认为08年式的政策回应基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
在未来两三年的“被拉长的复苏”中,中国也许可以在世界放慢的脚步中获得一次难得的经济调整的机会。
国内经过前两年的大规模投资,过去几年的基础设施瓶颈得到了改善,中西部,特别是中部的投资环境都获得了一定的改善,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增长的贡献率已经攀升到了整体增长的一半。这对整个经济体来说并不是件好事情,因为投资产生产能,这些产能需要最终消费的市场,而出口市场的疲软让我们很难回到原来的发展路径上去,发掘和完善国内市场变得势在必行。
此外,08年危机后全球范围的对金融经济体系的反思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对各国经验也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对于欧美主流经济、金融模式的批判性思考,为我国的借鉴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为我们选择更优的模式提供了可能。
与此相对应的,我国宏观政策也会更加侧重于国内经济的调节,而避免对外部危机的过多反应。货币政策会更多的关注国内的通胀水平,避免过高通胀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而各种政策组合会以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首要目标。例如,通过限制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投资转向与生产消费相关的中下游产业,以及存在严重供给瓶颈的产业或产品。在避免投资大幅下滑对经济增长显著负面影响的同时,拉近投资于最终消费之间的距离。关注中国的投资者也需要更多地将目光投到中国国内,更好地把握中国的脉搏。
(作者系野村证券中国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