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
⊙记者 赵一蕙 ○编辑 裘海亮
需要怎样的逻辑推理,才能理解ST梅雁实际控制人杨钦欢在疯狂减持后又挂印离开,竟然是出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昨日ST梅雁公告的开头,仿佛是对“公司治理”进行重新定义。它告诉了投资者,如果上市公司被大股东“吃干抹净”后,如果这个大股东拍拍屁股走人,那么大家应该弹冠相庆,因为这更有利于公司治理,好歹走人的时候公司还有一口气。
如果它想要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意思,那么投资者真是无言以对。
ST梅雁上市之初主业为汽车配件、交通运输等,但在上市后却开始寻觅新方向,四处投资,尤其是不遗余力发展水电建造电站,到了2006年末,电力生产、建筑、房地产开发、养殖业、轮胎、铜箔生产都成为公司的经营业务,但快速的发展必然遭遇到问题,这年年末,公司负债合计达到58亿,长期借款达到36亿元,公司资金紧张,银行逾期借款居高不下,此后陷入了连年亏损的境地,不得不变卖资产度日,其中也包括了公司核心水电资产,2010年更是四次出售资产才得以扭亏。
这些无疑都是公司治理问题的缩影。在广东证监局对公司的现场检查中,投资决策不谨慎,海外项目合作方不进行实质性调查、资产处置决策倒置、内控薄弱、信息披露不准确不完整等问题均有发生。而面对这些问题,公司管理层不管不顾,且在大股东套现接近尾声时,包括董事长杨钦欢在内三位董事一走了之。
诚然,资本市场并不乏大股东套现后退位交给重组方的例子,但是ST梅雁无疑是最极端的一种,因为它根本不在乎重组方是否的存在。
一个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到2.2%、股权极度分散的公司,背负着巨额债务,依靠不断变卖核心主营业务用以抵债,经营已陷入泥潭。但即便是这样的公司,居然也能凭着重组的想象空间,将股价炒得有声有色,足以让大股东梅雁实业从容套现减持。
或许有人会对这样的离开寄予厚望:为的是替重组铺路。其实,梅雁实业脱身的理由实在太过简单,该拿的我拿走了,这副烂摊子就留给你们了。那三封辞职信似乎说着这样的潜在台词:大股东自有阳关道,ST梅雁只能“自求多福”了。
一个毫不在乎的大股东“欣然”而去,会有人“欣然”接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