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盛中信全债基金经理 梁婷
2011年的经济社会中有很多历史性的变化:结构转型突然变得非常迫切、人口红利消失和刘易斯拐点、央行开始监测社会融资总量、很多经济学家预测CPI可能在未来很长时间维持高位等等。新的经济形势使得之前广泛运用的宏观经济指标的代表性和意义发生了改变,政府的监测指标、指标编制方法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这些变化给短期内进行宏观经济的历史和比较分析带来干扰,需要我们在研究分析中客观和灵活地运用。
首先来看CPI,这里且不谈其编制方法的变化。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隐性通胀是个不争的事实,过去被理论研究分析来研究去的M2-GDP远超CPI的问题,现在看来根本就无可争议,除了隐性通胀之外,就剩下资产泡沫了。观察“金砖四国”的通胀情况,其他三个国家的CPI都与GDP的增长率相当,唯有中国在过去多年中创下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历史奇迹。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要素的价格无法被压抑,从而成为推高CPI的重要因素。随着银行信贷的管制加强,民间借贷市场利率创出历史新高,资金要素的稀缺性得到充分体现。严重的缺电现状和坚挺的煤价、屡创新高的稀土和磷矿石都反映了市场对于资源价值的高度认可。
在这样的形势下,通胀最终将揭去面纱以真实面目示人。事实上,为抑制通胀,2011年政府在诸多领域出手调控,未来隐性通胀继续显性化还有不少空间。通胀的显性化本身可能并不改变和影响实体经济,但会影响央行的政策目标和手段。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通胀显性化过程中,运用CPI指标进行宏观经济和经济周期的历史比较分析,是否一定程度上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些干扰和差异?
再来看货币供应量指标。一直以来以货币供应量和信贷作中介目标并不十分理想,加上近两年来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发展迅猛,在金融创新速度越来越快的背景下,货币的定义越来越模糊,流通速度也越来越不稳定,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靠性不断降低,货币数量论的缺陷越来越明显。
央行今年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近日又传将推M2+指标。尽管M2指标在过去的有效性也存在不足,但直接改变中介目标,会使得M2指标本身的作用和代表性进一步降低。随着金融创新和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M2的增速可能会有明显的降低,而短期内M2仍是我们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的重要指标,这对于分析结果也会产生影响。当然,M2仍然有其意义,作为银行体系内资金面的代表指标,反映银行体系的资金充裕程度,从而通过对利率水平的影响,仍然会通过一定的途径传导至实体经济,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也要辩证地运用。
当前人们热衷于经济是否见低、市场是否见底的预测和讨论,而经验表明,底部阶段数据分析产生的分歧相对较大,甚至是方向性的分歧。而在此时数据的背后意义的变化,更增加了我们做出正确判断的难度。或许,从深层次看清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才是根本,短期的数据分析当然是必做的功课,但要保持一份清醒,不要被数字迷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