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绝对收益之惑
⊙本报记者 郭素
今年持续低迷的市场让基金伤透了脑筋,股基债基全线亏损,基民怨声载道;对外,还要面对银行理财产品和阳光私募的挤压。“命苦不能怨社会”,还要从自身体制方面找原因。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公募基金实行相对排名机制、无绝对收益率概念,是整个行业值得探讨的一大问题。
自诩为专业理财机构、资产管理领域专家的公募基金,今年被银行理财产品抢尽了风头。上海一位严小姐表示,自己今年就摒弃了基金产品而转投银行理财产品,在她看来,今年可供选择的银行理财产品特别多,其中不乏一些很具吸引力的项目,比如某银行的金卡专项理财产品49天预期年化收益率5%。“这比投基金好多了,基金今年以来大幅亏损,买银行的理财产品风险没那么大,而且流动性又好。”她如是表示。
而来自阳光私募的挤压也继续存在。据了解,今年低迷的行业倒逼私募创新,4家明星私募公司成立了5只“目标回报”型阳光私募,即在规定时间内,如果投资该产品收益达不到前期设定的目标,私募公司将之前收取的部分业绩报酬补偿给投资者。
可以看出,投资者青睐银行理财产品及阳光私募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保本,或者有一定的回报目标。相比于此,公募基金产品恰恰缺乏绝对收益率概念,一直以来的评判标准都是相对收益率。
“公募基金产品采用相对收益率评价体系有其自身原因,公募基金的规模比较大,且有诸多的限制比如仓位限制、“双十”限制等;而私募规模较小,限制少,操作相对灵活。”一位基金分析师分析道。
没有绝对收益率的概念,这在牛市中或许问题不会太突出,因为牛市中基金取得正收益的概率大,无非是谁多谁少;但一到单边熊市,问题就随之出现。没有绝对收益的保障,在弱市下叫广大投资者如何信赖基金?没有绝对收益衡量,基金经理在相对排名机制下能否做到全力以赴?
“从目前基金行业实行的业绩考核模式看,年度收益率被普遍作为计算指标,而且通常以相对收益率进行排名。因此,基金主要关注与同行业之间的比较,如果行业操作整体亏损,只要某只基金能相对抗跌也能取得较好的排名,所以基金对取得稳定收益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某投资人士的评述可谓一针见血。
而记者也不断听到一些基金投研人士放话,说自己并不追求业绩多么突出,能够在排名中保持中游、不至于垫底就可以了。因为如果做得太好,怕下一年排名有压力,做得太差,公司考核方面过不去。
事实上,在缺乏绝对收益率概念的公募基金战场上,投资者的眼睛却是雪亮,今年保本基金的走俏反映了投资者对有收益保障类产品的追捧。数据统计,截至9月24日,今年以来共成立保本基金14只;而自2003年6月国内首只保本基金成立以来,截至2010年底,7年内仅成立了5只保本基金。
不过,在国联安基金产品设计负责人曾博士看来,保本基金严格意义上还不属于绝对收益概念范畴,其基本策略是CPPI策略,80%买债、20%买股,并没有做空的机制,只是在法律意义上的保本。“公募基金应该开发具有绝对收益概念的基金产品,通过引入做空机制防御市场下跌时的风险,其实是对基金持有人利益的一种保护。”曾博士如是表示。
纵观公募基金评级体系现状,仍然沿袭相对收益率和相对排名的做法,而绝对收益概念的基金产品也似乎任重道远。基民的利益保障难道真的都要押宝在市场行情和基金经理的人品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