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再融资需求挥之不去 大行频发次债补血
  • 中信证券H股国际配售获4倍认购
  • 市场动态
  • 上海地铁两车追尾 票价不含保险乘客仍可获赔
  • 信用债收益率超10% 基金慎言“机会”
  • 基金公司
    首份四季度策略报告出炉
  • 中短期资金利率大幅上行
  •  
    2011年9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市场·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市场·机构
    再融资需求挥之不去 大行频发次债补血
    中信证券H股国际配售获4倍认购
    市场动态
    上海地铁两车追尾 票价不含保险乘客仍可获赔
    信用债收益率超10% 基金慎言“机会”
    基金公司
    首份四季度策略报告出炉
    中短期资金利率大幅上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用债收益率超10% 基金慎言“机会”
    2011-09-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涂艳 ○编辑 张亦文

      ⊙记者 涂艳 ○编辑 张亦文

      

      沉沦已久的债券市场近两天似乎迎来一丝“曙光”。昨日,交易所市场出现行权收益率超10%的信用产品。去抄底?受伤颇深的机构尤其是债券基金对此态度竟截然不同。

      收益率破2位数

      “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进入2位数时代。”一位债券基金经理在采访中显得似乎有些激动。

      今年城投债风波以来,债券市场出现深度调整,一路狂跌未现欲止之势。但近一周以来,高低等级的信用品种开始出现分化,在高等级债成为避风港,收益率上升幅度远小于低等级债的同时,低等级债则继续出现大幅下跌,收益率随之水涨船高。

      经历了新一轮的重挫之后,近两日,包括城投债和地产债在内的不少信用券种近日终于跌出了“新意”——正因为价格出现深幅度调整,个别信用债竟出现收益率超过10%的券种。

      记者了解,交易所的几只企业债,例如09名流债、11筑城投都是具有提前回售权的,折算下来的行权收益率已经超过了10%。其中09名流债还有1年多就可以提前行权,现在的税后到期收益率是9.56%,也就是说,在更短的周期内拿到同等收益率其实等于客观上提高了收益水平。

      都是债基惹的祸?

      有人说,成也债基,败也债基。

      对于信用债品种收益率创下的新高,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与债券基金的“跟风”炒作有关。

      在此之前,由于未有信用违约事件的先例,信用风险被多数机构投资者无视。也正因为去年不少基金在信用债上获利颇丰,导致债基纷纷跟进甚至大举重仓该类品种。

      “城投债事件以来,债券市场受其拖累出现全面下跌。由于债券基金根本卖不掉手里的城投债来应对赎回压力,所以连部分优质转债、国债都纷纷遭到抛售。然而,这正是基于很多债基重仓信用债造成的。”北京一位券商投资经理认为。

      也正是基于对信用风险的担忧,流动性风险也随之出现,有些债券基金可以杠杆放大操作,一旦下跌不止无人接盘就可能引发滚雪球似的割肉联动反应。

      而在目前的市场心态下,机构谈“信用”色变,而随之的定价也正处于回归理性的过程中。有一家大型基金的固定收益部总监就预测,收益率超2位数将慢慢被市场习惯,低等级信用品种不见得不会继续下跌。然而,他也认为,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暴发不能完全归咎于基金,作为债基的基金经理实在有些冤。

      去抄底?

      收益率过10%,对于有中长期配置需求尤其是可封闭的基金而言,似乎具有非常的吸引力。

      因此有基金经理认为,如果仓位较轻,持有较多现金的话,可以择优选择抄底:“从长期投资机会来讲,这是好事;短期投资实际操作上,则应该选择信用质量高的品种,目前处于信用风险释放期,策略是持有双高品种,即高信用等级、高流动性品种。”

      而上述固定收益部总监则认为,目前轻言抄底信用债还过早,“高等级的信用品种可能不一定能买到量,而信用产品之间由于等级不一样,价格也将出现更大的分化。超10%收益率的品种选择仅仅是个开端,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可能会陆续更多地出现。”

      而与此同时,有基金甚至完全回避近期新发的信用品种,有市场人士分析:“一方面是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参与一级市场,另外对于信用产品的风险担忧还没有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