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广告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大盘创新低再度失守2400
  • 再论民间借贷是与非
  • 每日关注
  • 中国水电下限价格发行 网上网下冻资863亿
  • 市场调整无碍结构性行情 基金次新股中“选秀”
  •  
    2011年9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场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场封面
    大盘创新低再度失守2400
    再论民间借贷是与非
    每日关注
    中国水电下限价格发行 网上网下冻资863亿
    市场调整无碍结构性行情 基金次新股中“选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再论民间借贷是与非
    2011-09-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凌云峰 ○主持 于勇

      ■论道

      ⊙凌云峰 ○主持 于勇

      

      最近,温州老板因欠下巨额高利贷无法偿还而“跑路”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笔者曾在6月底撰文指出,春节前后资金结算高峰期,可能会出现大批企业主“跑路”。没想到在外部经济动荡、国内货币环境持续偏紧的情况下,9月以来即出现了一批私企业主消遁避债的局面。

      在目前经济环境下,民间借贷出现了整体性的严峻危局。正如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所言,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理疏导,到年底跑路的老板不是一个个的,而是一批批的了。

      高利贷如刀口舔血,为何借贷双方都铤而走险,甚至饮鸩止渴呢?可以说,我国金融资源整体性的错配、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的金融抑制问题,早为各方所诟病。

      在国有商业银行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让资金趴在银行账户上听任其贬值。在楼市限购、股市低迷情况下,百姓的投资渠道十分有限。一旦货币紧缩,资金价格飞涨,民间资金有极大的利益冲动进入高利贷市场,民间借贷是为了牟利,但同时也是使资金保值增值的合理之选。

      对于借贷者尤其是中小企业借贷者来说,借高利贷虽然看似不理性,但委实又是迫不得已的结果。诚如有当地官员指出的,企业生存很难,不光是原材料和工人工资上涨,还面临融资难。好死不如赖活,在不能从银行借款解决融资生存问题的情况下,民间借贷不但是权宜之计,有可能还是主要的融资平台。

      不难看出,“跑路”逃债乱局,追根溯源,实际上还是体制困境造成的。

      民间借贷的兴起,是因为自有其巨大的市场空间存在。对于近期出现的高利贷乱象,是 “一刀切”似的取缔,还是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有作为的治理呢?答案显然是后者。

      向民间资本进一步开放金融领域,打破国有金融一股独大的局面,既可以补充现有资金市场的缺失,如当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窘境,又可以为国有金融机构引入真正的竞争者,提高金融配置效率,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实际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间金融机构是合法化的。在中国香港,任何人经过注册都可以从事放债业务;在美国,8000家银行中有7000多家都是小银行;而在孟加拉,甚至有与我们“地下钱庄”类似的穷人银行。

      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迫在眉睫。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只有让利率回归市场的真实情况,资金的供求关系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平衡。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认为,这种斩不断理还乱的乱象正是缘于国家对资金的垄断。我们应该放开民间借贷,允许高利贷才能消灭高利贷。

      金融改革任重道远,而眼下要紧的是如何收拾民间借贷的乱摊子。民间借贷一直以来都是走在灰色地带,比如作为民间借贷居间人的担保公司,实际上都在从事违规的高利贷业务。而担保公司只是在工商登记注册即可成立,银监系统并无管辖权。此前几部委联合出台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办法,只是针对和银行资金担保相关的业务,对担保公司自行的委托贷款并无涉及。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携手清理整顿民间金融次序。目前,已看到浙江、河南等地出台相关防范民间借贷风险传递措施。而笔者认为,鉴于目前形势,应在国家层面成立跨部委的清理规范民间借贷的协调机制,并给予执行部门“尚方宝剑”。稳定民间借贷双方情绪,清理债务关系,并对因现金流而陷入困境的企业进行帮助,而对非法集资并恶意转移资金的借款人坚决打击。

      在治理过程中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谨防为了维稳,拿纳税人的钱冲销民间借贷坏账,否则将为了一时敷衍而贻患无穷。

      中国过去几十年粗犷型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整个经济面临转型和结构调整。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去杠杆化的过程。在这个发展阶段,民营经济发展过于求大求快,有悖于整体经济的集约化发展要求,往往会加大风险。所以,中小企业精耕细作,生存发展壮大的几率大于盲目扩张,这也是身在民间借贷漩涡里面的中小企业需要汲取的教训和经验。(作者系本报市场编辑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