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广告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上周股票开户数
    创近一月新高
  • 上周基金开户数
    环比激增逾五成
  • ■市场动态
  • 银行防范
    民间借贷风险转移
  • 商业地产限购暂未执行 贷款获批周期延长
  • 调查显示:散户四季度看空不做空
  •  
    2011年9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市场·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市场·新闻
    上周股票开户数
    创近一月新高
    上周基金开户数
    环比激增逾五成
    ■市场动态
    银行防范
    民间借贷风险转移
    商业地产限购暂未执行 贷款获批周期延长
    调查显示:散户四季度看空不做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防范
    民间借贷风险转移
    2011-09-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陈俊岭 ○编辑 于勇

      ⊙记者 陈俊岭 ○编辑 于勇

      

      随着民间借贷风险的暴露,如何防范民间借贷风险向商业银行传递,正成为多地银监部门研究的课题。

      不久前,许昌银行营业部迎来了一位神秘客户,称要办理大额定期存单质押贷款业务,但要求办理定期存款3000万元,贷款3000万元,并愿意先期支付一个月的贷款利息。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担保公司,专门做民间借贷,吃银行利差,很有可能借贷款对外放高利贷,这属国家严令禁止的行为,风险隐患很大。”事后,许昌银行董事长高志民称,经过再三考虑,该行最终放弃了这笔业务。

      按照规定,银行定单质押贷款的比例最高为95%,即该公司只能贷2850万元,而其贷款3000万元则显然蕴藏巨大风险隐患。

      事实上,上述案例正是当前商业银行截防民间借贷风险转嫁的一个缩影。

      在商业银行存贷比考核下,存款压力已成为当前各家商业银行的头等任务,3000万元的定期存款诱惑力可想而知。而民间借贷机构正是利用商业银行的这一心理,在满足商业银行大额存款需求的同时,也将其风险转嫁给商业银行。

      今年以来,央行、银监会多次向商业银行发出警示称,担保公司、网络借贷等民间借贷蕴含多项风险,并警惕上述风险向银行传递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在仍有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各种形式流入民间借贷机构,而其贷款的对象,则是被商业银行风控体系排除在外的房地产等高风险的行业,而一旦上述行业资金链断裂,则必然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

      为抢夺有限的客户资源,民间借贷机构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为第一时间抢得贷款客户,他们往往在资格审查上放宽条件,仅仅以高息来抵消其未能如期收回的损失,而在其中,银行无形中成为上述风险的“二传手”。

      对此,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从我们掌握的数据和一些案例来看,确实有相当银行资金流向了民间金融市场,以及从民间金融市场流向了高利贷企业,流向了投融资公司。

      “由于银行具备非常成熟信贷经验和风控体系,存贷款业务仍主要由正规的银行来完成,但当前的利率管制并不能吸引储蓄意愿也是事实。”一位银行监管人士颇有些无奈地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