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专版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专 版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中百集团吸收合并武汉中商揭晓
    武商联再提鄂武商“引援”
  • 金宇车城
    否认定向增发及借壳传闻
  • 佰利联
    硫磺制酸项目二期试生产
  • 10亿元进进出出
    大连港发债、理财两不误
  • 嘉凯城
    联手浙信开发青岛房地产
  • 南方航空
    推出H股股票增值权计划
  • 浙报传媒上市
  • 审计风暴揭出贝因美“伪高新” 将补缴税款5892万元
  • 浙江东日
    预计前三季业绩同比翻番
  • 财政部“透视”公司年报 直指会计信息欠充分
  • ST华源10月11日恢复上市
    交易首日需防风险
  •  
    2011年9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7版:公 司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公 司
    中百集团吸收合并武汉中商揭晓
    武商联再提鄂武商“引援”
    金宇车城
    否认定向增发及借壳传闻
    佰利联
    硫磺制酸项目二期试生产
    10亿元进进出出
    大连港发债、理财两不误
    嘉凯城
    联手浙信开发青岛房地产
    南方航空
    推出H股股票增值权计划
    浙报传媒上市
    审计风暴揭出贝因美“伪高新” 将补缴税款5892万元
    浙江东日
    预计前三季业绩同比翻番
    财政部“透视”公司年报 直指会计信息欠充分
    ST华源10月11日恢复上市
    交易首日需防风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财政部“透视”公司年报 直指会计信息欠充分
    2011-09-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赵一蕙 ○编辑 裘海亮

      ⊙记者 赵一蕙 ○编辑 裘海亮

      

      近日,财政部会计司课题组完成了对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执行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规范性尚有欠缺。

      课题组研究发现,会计准则通过4年的实施,整体运行有效,但是公司在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转回、研发费用、关联交易定价政策等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上,过于泛泛和“照搬”规定,充分性和规范性还是欠缺,值得引起关注。课题组特别提到,商誉金额显现逐年持续增长态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研究改进。

      报告发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部分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上。

      其中包括,部分上市公司对于非流动资产的减值迹象、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和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的转回依据披露不够明确。此外,六成以上的上市公司未披露金融工具的分类依据。例如,2010年,1066家上市公司对存货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占发生存货业务公司总数的51.95%,主要集中在制造、采掘、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等行业。而部分上市公司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原因未作披露或仅进行了“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简单描述,说明上市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披露还有待加强。

      同时,体现“高新技术”含金量的研发费用方面的披露也不尽完善。报告显示,2129家上市公司去年投入研发支出的有407家,其中361家公司对“无形资产研发活动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进行了披露,占407家比例为88.7%,但是上述划分标准均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同时,多数上市公司在披露时仅引用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并未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披露,没有反映出公司的实际生产、经营及研发情况,这说明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研发的信息披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尽管上市公司投资证券市场已成“洪流”,但分析发现,在2129家上市公司中,仅852家上市公司对金融工具的分类依据进行了披露,占比仅为40.02%,这说明六成上市公司未披露金融工具的分类依据。

      报告还特别指出,从2007年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产生的商誉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2007年,1570家上市公司中451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商誉金额合计为326.28亿元,到了2010年,2129家上市公司中741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金额合计为928.23亿元。报告认为,产生巨额商誉且持续增长的原因,包括法律和制度不完善、上市公司壳资源紧缺、交易方式和手段富有阶段性特征、市场交易不够理性等多重原因,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针对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出现的新问题,财政部会计司课题组在未来将进行重点深入研究和解决,涉及问题包括商誉初始计量和减值测试问题;企业改制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反向购买相关问题;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各类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三个层次的应用问题等六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