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专版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专版
  • 12:广告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股市行情
  • 20:市场数据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公司巡礼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人物
  • A11:基金·人物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从黄金周消费井喷看我国消费潜力
  •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注意三个问题
  • 股市与辛亥百年祭
  •  
    2011年10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从黄金周消费井喷看我国消费潜力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注意三个问题
    股市与辛亥百年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黄金周消费井喷看我国消费潜力
    2011-10-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达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消费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我国“十一黄金周”再次出现消费“井喷”现象,并创下了两个历史新纪录:一是全国有超3亿人次出游,,二是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近7000亿元,出游人数与销售额两项数字均创历史纪录。

      总体来看,“黄金周”消费潜力的大量释放,彰显出我国消费需求的巨大空间和开拓潜能。在未来出口前景面临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的形势下,着力拉动消费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是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有效途径。

      ⊙梁达

      

      “黄金周”再现“井喷”效应

      据统计,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道路铁路等共运送旅客5.3亿人次,其中,铁路系统共运送旅客约6700万人次,民航系统运送旅客近600万人次;商务部重点监测的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为6962亿元左右,比2010年“十一”黄金周增长17.5%。另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433.4万人次,同比增长8.8%;旅游收入124649.8万元,同比增长10.6%。与往年相比,今年“十一黄金周”显现出一些新的消费亮点。

      1、消费结构升级明显,热点不断。

      黄金周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在各类促销活动带动下,金银珠宝、家用电器、通讯器材、秋冬服饰、家居建材等商品全面热销。

      节前国际金价大幅回落,珠宝商家纷纷调低黄金饰品售价,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纷纷解囊。一些大中城市百货金银珠宝销售额同比增长50%以上,各大商场样式新颖的秋冬服饰全面上市,深受消费者喜爱,消费趋向个性化、品牌化和高档化,服装类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5.4-67%。

      随着“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活动陆续步入倒计时,家电卖场促销力度大,节日优惠消费再上新台阶。家居建材市场推出“以旧换新”、施工满额送家具礼券等促销活动,促进了家居建材商品的销售。

      2、服务和餐饮消费异常火爆。

      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市场清淡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十一黄金周”市场红红火火,餐馆爆满,需要提高预订;车站人潮如涌,一票难求。节日市场的火爆使人们根本感受不到经济增速下滑所带来的负效应,更看不到经济不景气所显现的萧条景象。这样的情景,直观地向人们透视了这样的信息:经济增长放缓没有过多地降低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欲望,也没有对节日消费产生太大的影响。

      节日期间,商家紧紧抓住居民的消费特点,在顾客服务质量、产品花样上下工夫,主题宴、美食节、特色餐等推动了餐饮市场的火爆场面。各地企业针对婚宴、家宴、亲朋宴、农家宴等传统主题宴席,在努力推出不同档次、不同品味的菜品时,创新推出了“重阳宴”、“老人席”,深受老年人的喜爱。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餐饮、酒店销售额同比增速均在17%以上。

      3、促销活动刺激消费。

      节日期间,各级商务部门积极组织商贸流通企业改善购物环境,营造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采取延长营业时间、增加营业网点、增设临时摊点,发挥连锁、配送、直销等灵活多样的营销服务方式和便民服务措施,引导扩大消费。在具体形式上,各地精心组织的购物节、展销会、庙会、特色产品销售等各类促销活动,为扩大节日消费添了一把火,既带给了消费者实惠,又刺激了市场、拉动了消费。

      

      消费“井喷”表明国内消费潜力巨大

      应该说,假日经济的形成对启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造了巨大商机,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铁路、公路和民航收入大增,旅游客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商业和餐饮业空前繁荣,营业额大幅度增长。它启动了文化精神消费,开拓了娱乐、休闲消费的新方式、新领域,为产能过剩找到了新的消费增长点。

      “黄金周”消费潜力的大量释放,彰显出目前国内消费的巨大空间和开拓潜能,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消费需求仍具有一定的需求潜力和优化空间。

      1、居民购买力已积聚多年,逐渐进入释放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经过不断的勤劳致富、勤俭节约,财富不断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且随着消费观念的逐渐改变和消费能力的提高,结余购买力有了巨大提升,且已逐步进入释放期。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经济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其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将出现加速发展,而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也将发生重大转变,消费水平将得到较大提升。

      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达到4382美元,步入了消费的加速转型期,部分大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如深圳、上海、广州,进入了消费的加速转型期,未来消费市场的总体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和财富的不断积累,东方人特有的量入为出的节俭习性,积累了相当丰厚的物质财富,为当前扩大消费需求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和巨大的潜在购买力。加之消费者习惯靠收入和储蓄支撑消费,而非透支明天的钱来支撑今天的消费,消费者有足够的能力或实力支付日常消费需求,应付不时之需。

      居民储蓄将成为支撑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1979-2010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年均增长25.5%。截至2011年8底,城乡居民拥有32.7万亿元的人民币储蓄存款,人均储蓄额已达22619元人民币,约折合3534美元,与美国人均欠银行1.5万美元形成了鲜明对比。加之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居民后顾之忧大为减轻,加之消费政策到位,消费环境优化,如果引导正确,居民只要把昨天挣到的钱从储蓄中取出一部分,储蓄率下降几个百分点,其对消费需求的增长将起重要的拉动作用。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有13多亿人口的广阔市场,有较高的储蓄率在当前外需增长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扩消费、保增长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2、消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仍需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但与国外相比,一些耐用消费品如汽车、通讯产品等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据联合国统计,2006年美国每百人汽车拥有量78.8辆,固定和移动电话拥有量134.6部;日本分别为57.9辆和122.3部,韩国分别为31.2辆和139.8部,印尼分别为4.3辆和34.9部,俄罗斯分别为20.9辆和111.6部,而我国分别为2.4辆和62.6部。

      而与城市相比,农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偏低。2010年底,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111.8台,是城镇居民的81.3%;拥有洗衣机57.3台,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二者均占为城镇居民的一半左右;拥有家用电脑10.4台,远少于城镇居民的71.2台。与城市相比,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住房、衣着等消费空间更大。

      城市家电市场也有较大发展空间。尽管目前城市大部分耐用消费品已趋饱和,但新的增长点如正常更新、购房带动、新婚添置、升级换代等仍会不断涌现,尤其是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将会大大拓展城镇家电市场。

      从农村市场看,有5成多人口约7亿生活在农村。如果7亿农村人口的大部分能达到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据测算,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农民进城打工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促进部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

      3、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有利于扩大消费。

      按照国际惯例,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属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据测算,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已步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0年的49.9%,农村人口由82.1%下降到50.1%。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消费逐渐占据了消费主导地位,自2000年以来,城市消费已经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市消费占总体消费比重达70%左右,这种地位逐渐得到稳固和加强。

      2006-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净增加1000多万。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如果按年消费需求的60%用于商品性支出,可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1个百分点,这也是一种刚性增长。

      按照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2020年我国基本可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率可提升为60%左右,以全国大约14.35亿人口测算,累计要把2.25亿的农村人口转向城镇,按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相差11004元推算,今后10年由于城镇人口增加将使居民消费约增加2.5万亿元,年均增加2500亿元以上。

      

      千方百计把潜在消费需求变为现实

      众所周知,消费拉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年乃至更长时间,消费品市场不能只满足于节日消费的一时旺盛,当务之急是要趁势而为,培育消费后劲,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在目前出口前景面临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的严峻形势面前,亟须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增长,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一是要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要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二是要改善消费预期,释放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居民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心理预期,努力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真正让居民医有所保、学有所上、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尽可能地排除居民的消费心理障碍,使居民有一种良好消费预期的心理期待,最大限度地挖掘释放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促进消费步入一个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三是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居民消费。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信用消费,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政策障碍,为扩大居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不断改善消费条件,促进居民消费,及时解决消费过程中的新问题,尤其要改变行车难、停车难现象,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用车环境,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

      四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服务领域消费。要及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从基本的物质消费为主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等高层次的享受、发展型服务消费领域拓展,把发展第三产业与居民服务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延伸服务领域,加强对文化教育、体育健身消费的引导,扩大餐饮、休闲娱乐消费,促进居民旅游消费,积极拓展服务消费领域。

      (作者系统计专家、本报特约撰稿人)